新华社上海6月9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姜微肖春飞罗争光
6月10日,上海市首届市民运动会将拉开大幕。这是一届开历史先河的运动会,历时半年,处处创新;这也是我国省级运动会中的首个“市民运动会”,围绕一个“民”字做透文章;这更是作为中国近代体育发源地的上海,将“体育”二字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的思考与实践,将“体育”与“人”,进行了迄今为止极致与全新的融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体育在上海,正成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和载体。
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一个“民”字多出无穷意味
专业、半专业选手激烈角逐,基层体育局长们为金牌榜夜不能寐--这是延续多年的省级运动会的最常见的两种表情,仅属于体育圈子里的表情。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是什么表情?
伴随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的童谣调子,上海市民童书珍扯着橡皮筋跳了好几个回合,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却也让一旁十来岁的女儿看傻了眼:原来妈妈也是玩这种游戏的高手!
这是在上海豫园内举行的“2012年上海市家庭亲子运动会”的一个温馨场面,也是上海市首届市民运动会众多意趣横生的项目和活动的一种。很多上海家长们都在诸多活动中向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绝技”,丰富多彩的亲子运动会让一个个家庭“一起动起来”。
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表面上,多了一个“民”字,实质上,却多了无穷意味。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市民运动会,就是要主打“民”字牌,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动员最广大的市民投身体育运动,让体育真正为民生服务。
“民”字牌打得淋漓尽致--为了使其能获得最大的参与度、影响力,项目设置力求便民亲民,既有规范的11人制足球比赛、5人制篮球比赛,也有街头巷尾的踢毽子、扳手腕“打擂”,甚至还有颇具趣味的钓鱼比赛、“愤怒的小鸟”游戏赛等。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说,市民运动会就是希望与传统竞技运动会形成差别。市民运动会不设“金牌榜”,设立组织、参与贡献“排行榜”,以组织发动程度对上海各区县或团体进行奖励;不设年龄限制,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少年儿童,均可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报名参赛,凡是在上海工作、学习和居住的所有人员都可参加,包括外国人、进城务工人员,甚至是来上海短暂工作、学习、旅游的人士。
退役篮球明星姚明说:“希望通过这届市民运动会,不仅使我们大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通过运动,舒缓工作压力,也能加强和亲朋好友间的沟通,让我们之间更加温馨、友爱。”
以创新思维打造市民的“奥运会”
2012年初夏,伦敦奥运渐行渐近。上海市民运动会四年一届,恰好与奥运同拍--设计者的意图很明显:奥运年,老百姓不只是看客,“动起来”的市民也能拥有自己的“奥运会”。
截至记者发稿时,上海已有102个单位组团参加市民运动会,报名人数也已超过20万,组委会的目标堪称雄心勃勃--最终参与人数100万!以往的上海市运会,加上工作人员,参与者也就2万多人。
如此庞大的参赛人数,是对组织者动员能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上海体育行政部门群众工作能力的一大考验。组织者靠什么做到这一点?答案是:创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共同的行动纲领,李毓毅说,市民运动会正是上海体育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的一项实际举措。
创新无处不在:
市民运动会分5个大类、50个大项、2399个小项,几乎覆盖了上海市民健身运动的所有形式。相比之下,即将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也只有26个大项302个小项。
单项规程突破了过去的办赛常规,把竞赛项目的设计与最广大的市民体质健康相结合,改变了一次性比赛的模式。如与NBA合作的“百万投篮”活动;与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推出的“上海市首届虚拟运动会”巡回赛,不用泳池跑道,即可在电脑前进行50米自由泳和百米冲刺,等等,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为体现重在参与的原则,赛会的奖励方式同样别具一格,设立了如名次奖、达标奖、业余等级段位等多形式的奖励方式,达到标准的选手将获得相应的业余运动员等级或段位,还可享受免费参与一部分健身项目的待遇。
市民运动会的报名方式也大胆创新,组委会在上海各区县建立了296个报名点,同时还采取了网络报名与个别项目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报名参赛。
“市民运动会就是要体现最大的开放度,贴近每一名市民的需要,报名也非常自由。比如说夏天你愿意参加游泳比赛,进了场馆就可以参赛,游完了达到一定成绩,组委会就会表彰、奖励你。”李毓毅说。
这是全新的“大体育”设计:今后,上海市民运动会将与市运会交替举行,四年举办一届。市民运动会重在参与,由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和市体育总会联合举办,最广泛地提高市民体质,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市运会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重在培养奥运后备人才,让运动员“有文化、少伤病、能成才”。
金牌,从来都不是奥运会的全部,更不是体育的全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即便拥有再多奥运金牌然而国民体质孱弱,只能算是畸形的体育成就,严重偏离了奥林匹克的本质。
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认为,体育是民生、是精神、是文化。从体育的角度而言,正是要想方设法广泛动员,让更多市民感受体育的魅力,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让体育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社会更快乐和谐。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堪当重任
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上海形象宣传片中,有美轮美奂的城市,有科技创新的成果,还有呼啸的赛车、跨栏的刘翔与晨练的市民。
“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久前闭幕的上海市第十届党代会上,提出了上海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赵雯说:“建设体育强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除了看GDP,看城市建设外,还要看有没有文化馆、体育馆、旅游景点,看人们是否热爱运动、热爱旅游、热爱生活。现代城市不能缺少体育,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是体育强市!”
2011年,上海在全民健身方面拿了块最大的金牌:蝉联国民体质全国第一。这是上海十几年来锲而不舍建设体育场所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回报,是上海持续投入、“体育惠民”的缩影,更是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写照。但是,在川流不息的市民健身洪流中,上海依然存在“健身难、健身贵”的缺憾,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相对不足,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高……
上海市第十届党代会报告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就是要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近年来,上海不仅在全民健身方面的财政投入比重越来越高,而且还不断探索让体育健身设施、形式更加“贴近”市民,形成了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百姓健身房、松江方松街道百姓健身步道、黄浦区商务楼宇白领健身快乐运动驿站、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等多项具有品牌效应的建设和运动项目。
退休工人郭本强说,以前自己体重超标,大腹便便走路都吃力,平常唯一的“运动”就是打麻将。自2008年居委开始试点体育生活化基地时,自己成了小区的“体操达人”,如今早上的健身操、广播操,他是领操员,一天到晚都在小区活动场地上,身体好得很。
6月10日,随着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的开幕,新修订的《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将正式实施。这部根据十几年来上海全民健身的工作实践和发展需要制定的新规,突出强化了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责,将有效推动职工和学生两大群体的健身难题。
例如:明确提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将市民体育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规定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教育部门应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规定居民住宅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通知体育部门参与验收,确保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体育健身设施落到实处;明确了居民住宅区体育健身设施维修保养经费的来源;等等。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条例》规定区县人民政府要制定场馆开放的管理办法,来负责实施,这样场馆开放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的责任人就明确为区县政府了。李毓毅表示,这很好地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风险承担问题。
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上海以制度拓展服务理念、改善民生问题的核心价值选择。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上海多年来持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倡导“体育生活化”的理念。今后上海将继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让市民享受运动的快乐。
体育,正在让生活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的人们,享受更多的精彩!(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