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许海峰:从不说“零的突破” 金牌捐给了博物馆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5月28日15:30  中国体育报

  在许海峰看来,为国家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衍生出的意义都是国家赋予的荣誉。那枚珍贵的奥运金牌仅在他身边停留了几个月——

  背景: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以569环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这枚金牌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受访人:许海峰(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获得者)

  记者:洛杉矶奥运会,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会去参赛的?

  许海峰:那时参加奥运会不像现在要打资格赛,就是一个项目派两人报名参赛。1983年11月,射击队备战奥运会,有6名队员集训。选我是因为我在全运会上拿了两个第二,还破了一项全国纪录。当时进国家队,我没想着能参加奥运会,自己才训练了一年多,而且国家队有高水平选手,我的目的是去练一练,学习一下。

  集训在广东,2月开始打选拔赛,广州打两场,北京打一场,我的平均成绩是563.5环,排第二名。王义夫是564.5环,第一名。确定名额时,王义夫是第一个,我直到4月在奥运测试赛上拿了第一,队里才决定让我去。

  记者:那时大家对奥运会是什么印象?

  许海峰:当时不像现在炒得那么热。中国体育代表团要求对方保障安全,所以在洛杉矶,只要是中国选手乘坐的班车,前后都有警察保护。射击馆距奥运村比较远,有87公里,我们班车上空一直有架直升机跟着。

  记者:还记得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吗?

  许海峰:我记得7月28号是开幕式,团部通知所有人都要参加。我当时提出建议,说最好不去——因为我算了一下,参加开幕式至少要提早3个小时到场等候,运动员入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下来又是一个半小时,再加上退场、表演,估计深夜12点才能回住地。我们第二天上午9点比赛,射击馆距离远。最后,团部研究决定我和王义夫不参加。我们也通过电视看了开幕式,而且当晚睡得还挺好。

  记者:比赛当天的情况怎样?

  许海峰:第二天6点多起来后,7点乘班车去比赛场地。8点10分左右到达后,第一件事是到仓库把枪弹取出来,然后进行仔细检查。我用的是1975年从英国进口的子弹,弹头上抹了一层蜡。过去的保养技术不好,弹头上长了一层白毛,我就一发一发地擦。之后练习了一下,9点开始比赛。

  当时规则规定试射15发,比赛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我打了12颗试射,基本正常,一般情况下我会留3颗子弹,后面出现问题时有备用。那天打得确实很顺,第一组打了97环,第二组还是97环,慢射这个项目,97环很难打出来,我之前训练那么多天,也就打出了一组97环。第三组第8发,我打了8环,这时候我把枪放下来,跑到比赛馆外面的台阶上坐了一下。当时媒体报道说我在比赛中“失踪”了半个小时。

  记者:那“失踪”的半小时,你在做什么?

  许海峰:当时有几个原因,我算了一下,加上试射,那时候打了40发,该休息了。从心理出发,毕竟打了个8环,动作不太好,稍微停一停,下面调整好再接着打,不会出大问题。

  记者:那半小时,你调整得怎么样?

  许海峰:第三组93环,第四组93环,第五组95环。前五组,平均95环。如果最后一组再打95环,我的成绩就是570环,绝对会是冠军。北京奥运会上这个项目的冠军也只有563环。

  不过,我当时有点儿分散精力,本身打得慢,中间又休息了半小时,等我打到第6组时,别人都打完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我看了一下,身后站的全是人,就我自己在打,只要一举枪,后面的照相机就咔嚓咔嚓地响,有的记者还用闪光灯。我后来听说,我在打最后一枪时,裁判光是“肃静”牌子就举了6次!

  我那时就想,我肯定打得好,要不后面怎么有那么多人看我。在这种情况下,精力有点儿分散。结果前7发打得不好,有两个8环。我想,再这么打下去,肯定出问题,上不了565环就悬了。那时,我就把枪放下,停了10分钟左右。再举起枪后,我又空枪试了4发。第8发,第9发,连续10环。最后一枪,我打了9环。报道都说最后一发是10环,但我记得是9环。

  记者:当时知道自己夺冠了吗?

  许海峰:不知道。裁判拿过来现场成绩,让我签字。我一看是569环,但是当时别人都打了多少,我不知道。

  一出赛场,路上就有记者跟着提问。那时候裁判会把靶纸拿到成绩室,然后贴出成绩公布,如果运动员感觉不对,还有30分钟可以申诉。我们就在休息室待着,领导表扬我,可我根本没听进去……大概半小时后,一名裁判跑过来,对我说“你是第一名”。

  记者:激动吗?

  许海峰:后来我也看了当时的颁奖录像,我脸上没什么表情,一点感觉也没有,我认为那就是个冠军。

  记者: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这枚金牌跟以前的不一样?

  许海峰:第二天,我去赛场看比赛。一下车,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把把我拉住,说:“你可来了,不然我就惨了。”我吓了一跳,说怎么了?他说,北京前一天各大报纸被抢购一空,各大学校的学生都拿着脸盆在敲……我一听,头皮发麻,心想,没那么厉害吧!

  8月3日回国时,我们在飞机上接到通知,有中央领导接机,我还代表运动员讲话。回安徽那天,火车站的站台上全是人,省委书记、省长、省体委主任都来接我,在休息室还搞了欢迎仪式。有15个记者跟着我回家……

  慢慢地,我就觉得奥运会金牌不一样了。至于大家说的“零的突破”,我到现在都这么觉得,人家可以说,但我自己从来不说。我是运气好,拿了第一块。当天晚上,举重还拿了一块金牌。

  记者:除了金牌,你还带了什么纪念品回来?

  许海峰:一瓶子纪念章。中国当时做的纪念章很少,每人发5个。我又要了10个。其他运动员到奥运会就开始跟别人换,我一直等到比赛结束才换,没想到最后这个纪念章升值了——1个换5个。后来看报纸,那枚纪念章都炒到100美元一枚了。

  记者:那么宝贵的金牌,为什么自己没有保留?

  许海峰:金牌在我手里就待了几个月。洛杉矶奥运会回来正赶上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要举办成就展,就把金牌借去了。办完展览,他们问我有没有意向捐赠,我就捐了。我想着,这枚金牌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国家的。再说,放在我手上,顶多也就我自己家人看看,放在博物馆里,看得人多。

  记者:后来你又去看过那枚珍贵的金牌吗?

  许海峰:看过三次,都是电视台拍东西借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后悔捐赠,家里的金牌多得是。(本报记者 王向娜)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许海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