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与羽毛球结缘百余年:傅汉洵成羽坛无冕之王

  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杨敏

  拥有近300万羽毛球人口、培养出十数位奥运冠军与世界冠军、实现办赛城市“大满贯”……羽毛球一直是让每个广州人引以为傲的名片。原来,这个起源于英国的小球项目,早在100多年前便与广州结缘,更从这里传至全中国。如果你看完这篇报道,有兴趣的话可以沿着沙面东桥找到灰色外墙的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大门外依然保留着一片空地,昔日全国首片室外羽毛球场所在地,如今绿树成荫成为妇孺休憩的好去处。此外,广州还是全国最早成立羽毛球协会的城市。傅汉洵、侯加昌等归国华侨为广东队以及广州队的壮大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无冕之王”。进入新世纪后,广州每年均有羽毛球世界大赛落户,明年将举办2013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张洁雯/杨维2004年在雅典夺金,成为广州历史上首对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冠军,世锦赛女单冠军谢杏芳2009年退役后,国家队又有王睁茗、钟倩欣等广州本土世青赛冠军渐露头角。

  沙面见证 羽毛球传入中国

  1861年,英法殖民主义者“租借”了沙面,把沙面岛西部4/5面积划为英租界,东面1/5为法租界,建东、西两座桥梁把沙面和沙基连接起来。英法虽各霸一方,但沙面经营之初即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还建了沿江公园、网球场、游泳池、酒吧间、影院。现代羽毛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陆中国。

  沙面东桥,又称“法兰西桥”,是进入法租界的要道。位于沙面东桥口的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前的一片空地,于清朝光绪17年间曾建造过一块简易的室外羽毛球场,供英、美、日等领事馆人员及少数外商活动。羽毛球、球拍以及球网等用具,均由外商带入。这时羽毛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是国外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和外商,由于运动的新颖性,很快吸引了大批国人的关注目光。

  当时有名广州人在写给异地朋友的书信中专门描述了打羽毛球的场景:其球以软木为首,数羽并插其上,若宝塔状。其拍乃环状,中绷细索……游戏之人居网两侧,以拍击球,起击乎之不中者以为输……外夷之俗,男女不避,皆以同场相争……其人击球亦有所讲求,或曰‘扣击式’、或曰‘挑击式’,其种种名目约十数种。夷之技,可谓其哉……

  从这封家书不难看出,当时广州人对羽毛球充满好奇,在这种心态的促使下,一些有条件的广州人开始接触这项全新的运动。之后,在广州市内东皋大道、达道路等豪门别墅外陆续辟建羽毛球场。与此同时,这项运动在学校里迅速地发展起来。    

  正是由于东方汇理银行100多年前无意间在沙面的“玩乐”之举,让广州成为现代羽毛球进入中国的源头之城。建于1889年的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以独特的新古典式建筑风格被保留至今,在整个沙面建筑群中,属保存最完好、年份最久远的建筑之一,享有“沙面第一楼”的美誉。

  广州羽协成立 全国最早

  1950年7月,首次广州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通过讨论,广州仔细分析了当时羽毛球运动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基础设施空白、群众基础差、技战术水平薄弱、缺乏专业人员。考虑到这一系列的现实原因,广州市决定根据政策的引导,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从羽毛球运动的基础建设开始抓起。在大力建设大型运动场馆的同时,广州利用羽毛球运动简便适宜,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的特色,在学校、工厂和机关单位开发场地,并在群众中推广羽毛球运动。

  上世纪50年代,广州德记羽毛球厂的机修师经过当年的刻苦钻研,借鉴了缝纫机的机械原理,发明了羽毛球穿线机,这在当时国内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与此同时,大批华侨归国,他们时常组织一些小型比赛,在他们的带动下,羽毛球运动在广州逐渐开展起来。

  1956年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在天津举办了11个城市的羽毛球比赛,徐权芳与詹裕梅代表广州参赛并获得男双第3名。同年,徐权芳等组成的广州队在中山纪念堂与来访的印尼队比赛10场,主场全胜,这是广东羽毛球界首次迎战外国劲旅。

  1958年,广东举行首届羽毛球锦标赛,来自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的90名选手参赛。广东队也在同年10月成立,由广州体育馆负责管理训练,徐权芳任教练,队员28人,他们基本上是50年代后期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香港等地归来的学生。1959年2月,首届全国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在广州举行,广东队的徐权亨夺得男单冠军。同年,方凯祥、黄鸿平等华侨生从印尼归国,加强了广东队的实力。同年9月于北京举行的首届全运会上,广东队夺得团体总分、女单以及女双3项第2名,在男单与男双项目上夺得第3名。

  1956年,广州临时以广州羽毛球协会名义,迎战来访的印尼羽毛球总会代表队,正式成立广州市羽协的呼声渐高。事实上,广州市羽协早在1956年便开始筹备,1957年到1958年之间广州的体育氛围达到了空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市羽毛球协会正式成立,首任主席为梁光福,秘书长徐权芳。从成立时间来看,广州羽协不仅早于广东省羽毛球协会,甚至早于中国羽毛球协会。梁光福原为中山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副主任,由于他早年一直从事广州羽毛球运动赛事的培训和组织工作,德高望重,因此被推举为广州羽协的首任主席。

  爱国华侨傅汉洵成“无冕之王”

  上世纪50年代,广州羽毛球人凭借务实与开放,创造了一个羽毛球历史上的奇迹。其中,有广州体育人的努力,更有无数华侨的爱国热忱。1960年,一艘轮船在南中国海顶着风浪航行。其中有一位面容清瘦的小伙子,由于胃部痉挛而俯在栏杆上不停呕吐。这个年轻人,正是广州羽毛球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傅汉洵。

  傅汉洵生于印度尼西亚,父亲傅高宾是印尼北苏门答腊省先达市的华人侨领和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受父亲熏陶,他从小就热爱羽毛球运动。傅汉洵17岁时,参加了北苏门答腊省省级羽毛球赛,勇夺男子单打亚军。1959年12月,傅汉洵在海上漂泊了近十天后踏入国门且幸运地于1960年加入了广东省羽毛球队。虽然是专业运动员,但傅汉洵和队友经常过着“饿肚子”的日子。他们骑单车去三元里人民公社运回瓜菜;到华侨糖厂跟农民抢蔗渣。即便是这样,他和队友也从来没放弃过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的梦想。

  1961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提出3年实现羽毛球达世界水平的目标。1963年,傅汉洵和队友终于等来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印尼队被邀请来中国进行友谊赛。结果,傅汉洵与侯加昌、汤仙虎等代表中国队获胜,一挫印尼人的锐气。次年4月,连续3届夺得汤姆斯杯的印尼男队再度访华,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参加汤姆斯杯的主力,包括男单世界冠军陈友福。但当时中国队的整体实力已在印尼队之上,最终,中国队以4比1大胜印尼队,广东队两度以3比2告捷。此前在双打比赛中未尝败绩的陈友福在北京站的比赛中被傅汉洵与侯加昌联手击溃。

  1965年,中国羽毛球队远征北欧,与另一支羽毛球劲旅丹麦队切磋,广东队员在出征人员中超过半数。丹麦媒体对中国队的水平表示怀疑:“据说中国的羽毛球水平很高,说实话,对于中国队究竟会不会打羽毛球,我们很是怀疑。”结果,在比赛的第一天,中国队就给了对手一个下马威。汤仙虎、傅汉洵、侯加昌成为击溃对手的主力,更送给丹麦名将汤普森一个15比0。中国队大胜丹麦队的消息震动欧洲羽坛,回京后更获贺龙元帅的烤鸭宴。丹麦人不服气,于是贺龙拍板把对手请到中国再战一场。1966年,丹麦队来势汹汹,结果傅汉洵与队友又送给他们好几个15比0。那个年代,汤仙虎、傅汉洵、侯加昌始终未能参加世界大赛,但他们的实力举世公认,被誉为“无冕之王”。

  1978年,广州羽毛球队成立,傅汉洵出任教练。他对队员的训练非常严格,注重针对队员的动作缺点逐项纠正,有意培养他们的拼搏精神和硬朗的球风。他以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培养出了吴迪西、关渭贞、劳玉晶、林燕芬、张洁雯、谢杏芳等羽毛球世界冠军。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羽毛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