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伦敦奥组委公布了伦敦奥运的口号“激励一代人”。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空泛的概念。伦敦奥组委从申办奥运的时候提出要让奥运为世界、为英国、为伦敦的年轻人带来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到现在再次重申奥运会是为世界年轻人准备的夏日狂欢节。
伦敦奥组委以推动发展年轻人体育为核心的伦敦奥运会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呢?在前几期的“伦敦奥运探秘之旅”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奥组委、艺术界和文化传媒界的声音,而贝德福德郡大学教育体育与旅游学院院长、资深奥林匹克专家戈登·米勒博士在接受南方日报(微博)专访时,给出了另外一个审视伦敦奥运的角度。
伦敦口号窄化奥运涵义
“奥运遗产本来就很难界定,连学术界都无法总结,伦敦奥运会能给未来留下什么”
南方日报:请评价一下刚出炉的奥运口号“激励一代人”。
米勒:这仅仅是一个口号,能否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等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几年才能得到检验。从当初申办的时候的要给全世界年轻人留下丰富的奥运遗产,到现在这个奥运口号,我感觉到奥组委也在不断地窄化本届奥运的涵义。奥运遗产本来就很难界定,连学术界都无法总结,伦敦奥运会能给未来留下什么。我觉得最实际的理解是,奥运会后改善了伦敦东区,给那里留下几座大型场馆。
南方日报:在北京奥运上,英国代表团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19枚金牌。这次家门前作战,是否期待获得更多的金牌,也通过这些成绩来推动年轻人的体育发展?
米勒:我们现在已经不敢妄称体育大国了,真正的体育大国是中国、美国。英国体育的焦点不在于奥运项目。例如我们田径界的楷模凯丽·霍尔姆斯(雅典奥运女子1500米金牌得主),她的故事本身非常励志,成绩也很突出。她夺得雅典奥运冠军后,我们也曾期待她的成功会激励更多女性参与体育。但奥运风潮一过,除了她本人封了爵位,其余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甚至连田径这个项目在这个国家的地位都没有改变。
南方日报:伦敦奥组委曾许诺大规模地改善社区体育设置和校园体育设置,你觉得效果如何?
米勒:坦白地说,伦敦因奥运会而改变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在筹备奥运会期间,英国遭遇了沉重的经济危机,奥运预算一再超支,几乎很难有钱投入到社区和校园体育的基础建设中。当然,我也必须承认,由于本届奥运会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影响,而校园是年轻人的聚集地,还是会有一些好的转变,例如更多学生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
南方日报:伦敦申奥的时候带去了一些伦敦东区的小学生,许诺如果伦敦申奥成功,将改变这些孩子们的一生。然而在去年伦敦爆发的骚乱事件,就是以伦敦东区的年轻人为首。相比这两者,是否是一个讽刺?
米勒:我必须承认我们国家是有暴力史的,每代年轻人都几乎有这种强大的破坏欲。在伦敦某些社区的年轻人看来,伦敦奥运会就是每天花掉了纳税人多少亿的钱,而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很大的改善,甚至看不到希望,这也是去年骚乱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洛杉矶奥运会不可复制
“奥运会安全地举办至结束,英国队多拿一两枚预期之外的金牌,估计我们就会欢呼伦敦奥运会是成功的”
南方日报:很多伦敦市民对奥运会的不满仿佛都来自奥运超支,是这样吗?
米勒:最早申奥的时候,伦敦政府的预算是30亿英镑,后来因为出现了安保问题而增加至90亿英镑,这已经是原来3倍的预算。现在,大部分奥运经济专家估算伦敦奥运会举办完之后要花掉120亿英镑。这确实和预期有很大的区别,而且都是用纳税人的钱。
南方日报:巨大的超支是否意味着本届奥运就肯定会亏本了?
米勒:奥运会的账本本来就很难算得清楚。这120亿英镑中包括了基础建设,例如地铁、航站楼、场馆等。这些投入怎么可能要求在一届奥运会上全部收回成本?按照这种算法,任何一届奥运会都是亏损的。如果我们只单纯看一届运动会的运营成本和收入,伦敦奥运会应该还是能收支平衡的。
南方日报: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奥运会走向商业化的转折点,是第一次盈利的奥运会,但为什么仅有这样一次成功的例子?
米勒:洛杉矶奥运会有两个特殊性。一是纯私人商业行为,没有政府的任何介入,几乎没有任何的大型基建工程。二是当时奥运会还没有商业化,国际奥委会(微博)也没有介入操作。现在奥运会的顶级合作伙伴,例如可口可乐之类,都是国际奥组委去谈回来的赞助商,虽然赞助资金也拨了一大部分给奥运承办城市,但留给每届奥组委商业运营的空间就很小了,他们顶多谈几个本地的二级赞助商。
所以,我们只能说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是不可复制的。拿任何一届奥运会的运营和洛杉矶奥运会相比都是不公平的。
南方日报:如果抛开了财政问题,最终将依靠什么准则去评价伦敦奥运会是否成功?
米勒:届时只要天空作美,不要老下雨,奥运会安全地举办至结束,英国队多拿一两枚预期之外的金牌,估计我们就会欢呼伦敦奥运会是成功的。至于“激励一代人”这句口号,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包括已经离开学校的人还会坚持运动,就很不错了。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梁燕
伦敦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