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8日,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当日,伦敦剧院协会SOLT策划组织了特拉法加广场庆典活动。当日百名伦敦西区演员雨中起舞、向全世界发出“伦敦西区欢迎您”的热烈邀请。 耐人寻味的是,此前伦敦西区曾一度笼罩在“奥运将使西区遭受劫难”的悲观气氛之下。如今随着奥运开幕的临近,伦敦戏剧界对奥运的心态正在悄然转变,从抗拒变得欢迎。
记者获悉,素以世界戏剧之都闻名的伦敦西区将在包括2012伦敦艺术节等多项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伦敦剧院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协会旗下50多家主要剧院2011年总收入连续8年保持增长势头,票房较之前一年增长3.1%,达到了创纪录的5.28亿英镑(合8.26亿美元),观众人次达到1390万。伦敦奥运将对文化、旅游等周边产业带来何许影响?伦敦西区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与以往夏天截然不同的演出形势?伦敦西区为何能与百老汇抗衡,成为世界戏剧艺术的殿堂?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奥利佛奖”主办方、伦敦剧院协会行政总裁朱利安·伯德(如左图)。
奥运的影响▶▷舞台和赛场都是夏季魅力
《南方日报》:伦敦奥运倒计时100天庆典向外界传递出一个讯息:伦敦西区已重拾信心,“奥运将血洗西区”的担忧情绪已大为缓解。据您观察,这个转变是何时发生的呢?
伯德:确切地说,大约一年前,我们的确为奥运将带来的冲击感到忧心。因为当时形势尚不明朗,我们无法确定奥运究竟会给伦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例如交通状况。随着时间的临近,我们看到一切已准备就绪,住在城区的观众在剧院和酒店之间往返交通将会很便利,协会旗下各家剧院排期、售票情况也开展得很顺利,因此我们的信心也变得越来越坚定,我相信届时伦敦奥运会带给伦敦西区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包括当初提出“血洗”论调的人士都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南方日报》:有制作人表示,在过去,伦敦每年迎来的外地游客当中,有25%都会冲着伦敦西区“世界戏剧之都”的名声去看戏。而今年夏天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您怎么看?
伯德:的确,这在西区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平时,人们是为伦敦而来伦敦,吸引他们的是伦敦的一切,人文遗产、自然景观,当然也包括兴旺发达的西区舞台。25%这个比例是就全年平均而言,在不同时期、不同剧目的观众构成情况会相应出现波动。比如平时大多数的西区剧院观众是伦敦本地的市民,在假期外地游客比例则会上升。此外,就《悲惨世界》这样的经典剧目而言,通常对外地游客比本地市民更有吸引力,因为大多数本地观众已经看过了。
而今年夏季的游客绝大部分都是冲着比赛来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告诉其他人,虽然你们是为奥运会而来,但不妨在观看比赛的间隙,抽出一两个晚上到西区体验这里的久负盛名的戏剧文化氛围。何况,伦敦有许多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老剧院,这些剧院本身的建筑艺术也很值得鉴赏。毫无疑问,舞台和赛场都是伦敦今年夏天魅力之所在。
《南方日报》:具体说来,伦敦西区目前有没有针对奥运期间游客推出一些措施,吸引更多观众?
伯德:为了鼓励观众购票看戏,我们将于今年6月21日到9月9日推出一项名为“走进伦敦剧院”(Get Into London Theatre)的大型优惠活动。在此期间,伦敦剧院协会旗下的主要剧院将上演超过40部音乐剧、话剧、舞蹈、综艺节目,票价都设在10英磅-40英磅中低价位,包括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如《狮子王》、《芝加哥》、《妈妈咪呀》,以及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凯撒大帝》、英国国家芭蕾舞台的《天鹅湖》等。门票仅为10磅的剧目中包括今年英国戏剧“奥利弗”奖获奖剧目,也包括根据畅销儿童书改编、适合父母和孩子观赏的舞台剧作品。
说到剧目方面,伦敦西区同一时期上演的剧目是非常广泛多样的,既包括《雨中曲》这样深受欢迎的招牌剧目,《无事生非》等经典重排剧目,一些剧院也会上演一些尚不为人所熟知的原创剧目。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不会直接干预各个剧院独立的运作,由他们自行决定。众口难调,好比音乐剧,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西区一直以来的一个传统就是剧目多元化、差异化,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根据我们此前获得的一些观众反馈来看,中国观众普遍对音乐剧情有独钟,我想可能是因为你们的母语不是英语的关系,所以更喜欢充满歌舞元素的剧目。
《南方日报》:你们打算排演一些和奥运相关的剧目吗?
伯德:事实上这样的剧目已经出现了,比如根据上世纪80年代奥斯卡获奖影片《烈火战车》改编的戏剧作品(原名《Chariots of Fire》,讲述剑桥大学犹太学生为了对抗种族偏见,克服重重阻碍夺得奥运会短跑决赛冠军的故事),在此次奥运会期间也会在西区上演。
文化与奥运▶▷伦敦呈现“艺术之都”形象
《南方日报》:在今年夏天2012伦敦艺术节举行期间,伦敦西区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伯德:我们与奥运会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协会将参与艺术节期间的多个大型项目。比如,旗下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将主要负责莎士比亚国际戏剧艺术界的运作。今天夏天,伦敦西区会按照惯例组织“儿童戏剧周”,这个项目是伦敦2012艺术节的项目之一。“儿童戏剧周”让孩子们有机会能免费在伦敦西区剧场欣赏到《舞动人生》等最新戏剧作品。不仅如此,我们还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戏剧学习体验,他们还有机会观看到一些戏剧制作台前幕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彩排、服装道具等。
《南方日报》:作为戏剧专家,您如何看待文化与体育这两者的关系,伦敦奥运为何会将“文化”放在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伯德: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奥运会、残奥会主办城市而言,都会在承办过程中将各自的文化个性融入到赛事进程之中。就像4年前,通过电视直播和媒体报道,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面前献演了一场令人惊艳的开幕式盛典。同样的,伦敦奥运会也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呈现伦敦作为艺术之都、包括戏剧之都的文化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很多时候体育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比如上周末举行的伦敦马拉松比赛,在路线设计上串联起许多人文景点和著名古迹,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们在观看比赛时也能在电视画面上同步欣赏到这些了不起的建筑和文化遗存。
对我们来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文化奥林匹亚”和伦敦艺术节组织的节目,大部分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比方说,许多音乐会都不收门票,还会在现场设立大屏幕,欢迎所有的人前来参加,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我们也希望文化活动能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享受快乐。
《南方日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题“一座神奇的岛屿”即出自莎翁名著《暴风雨》。您觉得为什么核心创意团队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对开幕式您个人有何期待?
伯德:我们没有直接参与开闭幕式的排练,可能协会旗下的个别剧团和演员会参加演出,所以创意团队他们的想法是什么,要等到最后时刻才会见分晓。但毋庸置疑的是,《暴风雨》在英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而且伦敦是一座滨水之都,加上主题与“暴风雨”有关,我猜他们会不会在“水”上做文章?哈哈!(笑)或许你已经听说了,在开幕式当天早上,有一个环节是全英国教堂、广场等地会钟声齐鸣,我想届时那一幕会令人震撼。
至于开幕式,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新旧并存的伦敦,一座拥有丰厚文化遗产以及现代文化多样性的国际都市。说到其中的戏剧部分,虽然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人人都会上剧院看戏的年代,但是我想在戏剧当中仍蕴含着一些恒久的价值,对于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它拥有超越时间、征服人心的力量,我希望能在开幕式上看到英国戏剧绽放光芒的一刻。
关于西区▶▷“我们为文化成绩骄傲”
《南方日报》:戏剧与影视行业的亲缘关系,似乎是西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
伯德:是的,戏剧和电影的互动是尤为频繁的,在西区你会看到很多根据电影改编的戏剧作品,比如最近上演的话剧《国王的演讲》就是根据奥斯卡获奖影片改编的,而电影主演阵容中大部分明星都曾在西区接受严格的戏剧表演训练。特别是那些现在拥有全球知名度、在好莱坞非常吃香的著名电影演员,基本上都是从西区舞台上走出去的。整体而言,英国演员的形体、台词等舞台基本功是广受认可的。戏剧行业为自身以及电影等相关产业,奠定了一整套人才培训系统。
另一方面,不仅是戏剧和影视产业,戏剧表演和服装设计、音乐等等各类创意产业的联系都是广泛而深入的(例如音乐剧)。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紧密合作,互相激发,加上政府部门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与赞助(尤其是遇到大制作的时候),这都是伦敦的创意产业得以雄踞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方日报》:近年来,英国受全球经济危机、欧洲金融风波牵连颇深。但伦敦西区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代表,成绩十分抢眼,2011年再创多项票房记录。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得体会?
伯德:我们为此深感骄傲,去年伦敦西区连续8年实现票房增长,第三次突破5亿英镑大关。值得一提的是,诸如《悲惨世界》等经典剧目已经演出了20多年仍然很受欢迎,而2011年的新作品比如《弗兰肯斯坦》、《战马》等,观众都是排着长龙来看戏,这些新作品的票房比2010年增长了大约10%,平均每部剧目的观众入场人次都处于上升趋势。
在我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取决于这么几个因素:一是西区悠久的戏剧传统和号召力,即使是经济大环境不太景气,但人们依然络绎不绝地来这里看戏,观众一再用行动证明,在他们眼里,来西区看一场顶级演出是物有所值的;二是上演剧目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精良的品质,再加上得力的市场营销方案,从而促成了这一成绩的实现。总的说来,我们很幸运,今年到目前为止情况很不错,拭目以待吧(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