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话“我们的团队”
“从悉尼奥运周期开始,我就在中国举重队的团队里。教练团队帮助年轻队员很快地成长成熟起来;队医团队的保障帮助老队员焕发潜能,让我们更好地强化了科学训练。”
——北京奥运会冠军 张湘祥(微博)
“运动员的成绩属于整个团队。相比备战2008年奥运会时,现在我的伤病更多了,为了能让我克服伤病继续训练,教练和队医还要在晚上帮助我进行各种治疗、避免伤病累积。真心感谢他们!”
——北京奥运会冠军 陆永(微博)
“在训练中和赛场上很尊重教练,他像严师;生活中我们就像兄弟,他是益友。教练们抛下家庭陪伴着我们,他们没有节假日,为我们付出很多。队医每天都要出很多力,帮我们消除深层肌肉的疲劳,帮我们防伤防病。”
——世界冠军 吕小军(微博)
“这个奥运周期我的伤病很严重,但为了第三次踏上奥运赛场,教练、队医和我都付出了很多。像曹磊已经转做助理教练了,还是每天在训练和生活中陪伴我。我和教练、队医相处这么多年,已经像亲人一样了。”
——雅典、北京奥运会双料冠军 刘春红
无名英雄支撑中国力量
“中国举重北京奥运会的八金辉煌,离不开我们的复合型团队。教练、医务、科研、管理团队和运动员们优化配置、共同努力,才是‘中国力量势不可挡’的秘诀。”这是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说的,他也带头身体力行这样做着。为了方便经常到队里鼓励团队,他索性把办公室从举摔柔中心搬到国家举重馆楼上。
很多人对中国举重运动员在赛场上披金斩银、屡破纪录的画面很熟悉,仿佛中国选手天生大力,一两百公斤的杠铃在他们的掌控下举重若轻。但看不到的是那些画面背后的故事:赛前教练员整日整夜地陪着运动员蒸桑拿降体重,他们甚至不敢在运动员面前哪怕喝一口水,因为这样会影响运动员的意志;赛前运动员精神紧张或者意外受伤时,队医要不停地为他们按摩、扎针,陪运动员聊天缓解压力;为了长期陪伴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教练员和队医们与家人分隔两地,每年回家一两次、停留三五天已成常态,有的人几年甚至十几年没回家过过年……
运动员们日复一日每天举起放下几吨的杠铃重量,上面同样凝聚着教练和队医们辛勤的汗水。每天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和强度,教练们要提前一周就开会制定好训练计划。为了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斗志和激情,他们要挖空心思鼓励和表扬、轻松化训练氛围;在运动员偷懒或态度不认真时,他们又要狠下心肠严肃批评和整顿纪律,有时把队员训哭其实他们自己也很心疼。队医们要在训练前为运动员做热身牵拉、按摩,在训练中帮忙添减杠铃片、观察运动员是否有伤病情况;在训练后为运动员做全身放松、踩背以便缓解深层肌肉的疲劳,消除伤病隐患;晚上还要为有伤病的运动员扎针、烤灯、配中药洗泡治疗,给他们煲汤做营养补充。
今年又是奥运年,整个国家举重队都在心无旁骛全力投入备战。“我们的教练员、队医团队都是无名英雄,这些年经历过在大别山封闭集训时找不到手机信号的与世隔绝,也曾在海岛转训时被驻岛战士感叹‘运动队的生活更不易’。”中国男举总教练陈文斌对此深有感触,“国家举重团队在2004年形成基础,2008年创造辉煌,2012年我们要敢于捍卫荣耀!”
王国新:表扬批评要幽默
男举副总教练王国新来自江苏无锡,1991年进入国家队。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唐灵生、占旭刚都是王国新的徒弟,其中占旭刚更是在悉尼奥运会上成为中国举重史上第一位奥运两金得主。北京奥运会上,陆永拿下85公斤级冠军,实现中国男举中大级别的新突破,王国新功不可没。
在执教上,王国新有自己独特的执教理念。“表扬和批评都要幽默,要让运动员苦而不累,这是教练的艺术。”王国新承认举重项目的训练很无聊,杠铃反复举来举去很无趣。怎么办呢?他的妙招就是“语言刺激”。比如当训练到一半时,他会鼓励运动员说“前面练的是全民健身,从现在开始才是更高更快更强。”队员马上就来劲儿了;当运动员前一晚贪玩电脑变熊猫眼时,他会调侃“昨晚没睡好?应该是思考训练问题了,电脑可能不会玩那么晚吧?”队员立刻就自我反省了;当运动员周末休息出去玩晚归时,他会打去电话假装慰问“在哪里?要不要我去接你?钱够花吗?需不需要我去给你送点酒助助兴?”,队员就会回他说“马上回来。”就这样,死气沉沉的训练气氛被王国新盘活了,“要让大家笑起来之后再投入战斗。运动员情感很细腻,管理时把情感掐死行不通。要把队员装在心里,付出多少才能回报多少”。
“伦敦奥运会的目标当然是卫冕,为此陆永练得很刻苦,虽然伤病一直在折磨他的意志。”连续两届世锦赛陆永都因伤发挥不佳,王国新直言从没怀疑过弟子。“我从没怀疑过陆永,他在国内客观讲没对手,但这不是好事。这个行当是不断超越、否定、总结的过程,在这其中要修正、提升、重新找寻目标和不断进取。我们一直都很专注投入进来,我对他在伦敦的表现有信心!”
刘长江:团队赢在“先进性”
49岁的队医刘长江是重庆人,他从1983年就在总局训练局医务处开始服务各支国家队。“女篮、乒乓、女排(微博)、围棋、体操队等太多了,除了田径和游泳其他队伍都跟过。”1995年后固定在了举重队,经历过4届奥运会,刘长江现在已是国家举重队医务组组长。
“走过那么多队伍,我真切感受到一个先进的团队才能创造辉煌的战绩。”在刘长江看来,最近三届奥运会共拿下18枚金牌,中国举重队赢在“先进性”。“这个团队有很多比国外先进的地方,举个例子,教练员在出发前就能做到知己知彼,队员举出多少成绩就能拿下冠军心中有数,这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临阵慌乱,场上运动员的从容和霸气就可以充分发挥。”刘长江跟随队伍征战过多次奥运会、世锦赛,见证过很多次举重教练团队的“神算”功夫。
“不仅是训练团队先进,科研和医疗团队同样如此。比赛前的各种预案、战术都是大家一起制定,保障工作非常细致地落实到人。”刘长江举了个例子,运动员从赛前称体重到比赛候场的环节都很重要,“谁带运动员去称体重,称完怎么补充营养让体力尽快恢复是第一步。候场区规定1名运动员最多只有3名保障人员进场负责,2名运动员可进场4人,这里面当然还包括教练员,所以队医有时候进不了场就得在附近逗留随时待命。这些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是赛前一晚根据对手情况做的各种灵活机动的预案,加起来可能近10个。”
“我们的团队是体育单项团队里最好的,”刘长江很自信,“我们也确实很努力,很有责任感,每个人都因身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而骄傲。”
廖荣师:奥运后再成家
来自广西南宁的廖荣师是陆永的主管队医,从2007年就开始负责保障照料陆永的训练和生活。那时廖荣师才第一次走进运动队,“每天看陆永训练我都很紧张,生怕哪个环节处理不好会影响他的训练效果,每天都要制定好详细计划。”
北京奥运会夺冠后,陆永的足舟骨疲劳性骨折和膝盖劳损接踵而至,廖荣师的工作量顿时加大。训练前帮陆永的脚踝涂抹按摩膏、贴膏药等做足防御措施,训练时随时盯着陆永的每个动作,随时准备帮他按捏疼痛、打水、准备冰袋,训练后做各种按摩和牵拉,以及回运动员公寓后洗中药治疗、针灸等,廖荣师事无巨细全力承担。“这个过程刚开始还挺好的,但每天同样的程序也难免烦躁,我会多和陆永聊天,多说些专业之外的话题。”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两人还开发出训练结束后的固定游戏:把用完拆下的绷带团成团瞄准垃圾桶投掷。“我俩互有胜负,为了加大难度,我们起点后撤越来越远了。”用这样的小游戏帮助陆永缓解神经紧张,效果不错。
“其实我挺佩服陆永的,因为他脚踝的伤病只要训练着就一直不会好,骨头合不起来,可能不练之后才会好。他的意志真的很坚韧,但一路走来我能体会到他的艰辛。”廖荣师直言陆永为国争光让他也很自豪,“以前没什么机会,现在觉得我也在跟着备战了,所以怎样都要坚持下来。”已经30岁的他还没考虑成家的问题,“父母有点急了,会催我,我就跟他们说伦敦奥运会之后吧。”
“不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差这么三五天吗,怎么就不能让运动员回家过年?”“春节加练,真就能提高成绩吗?”就在今年的大年初一,中国男子举重队教练梁小冬突发心源性猝死一事,引起了社会关注,甚至引发了对“运动员春节是否应放假”的全民大讨论。
身在其中的国家举重队大家怎么说?
“老实说,没有人不想回家过年,中国人有这个情结。但一想到心中的目标就不想回家了,因为放假三天就可能打乱一两周的系统训练。”教练王国新说,“大众只看到休息几天对训练的影响,觉得好像少练几天差不了多少。其实这里面还有安全问题,运动员天南海北全国哪里的都有,回家路上会不会有伤病事故隐患?回家的食品安全能否得到保证?总局反兴奋剂中心的不定时突检怎么进行?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运动员对节假日没太多感觉,而且奥运就在眼前也没去多想这些。”世界冠军吴景彪(微博)也认为举重项目对训练持续性的要求更高,“对我们举重运动员来说,休息时间长了恢复起来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在队里过年不影响正常训练我们也开心。”
“过年就应该在队里啊,”陆永有点语出惊人,“我10年没回家过年了,但这有什么,运动队就是我的家。为国争光就是我们的一种荣耀。这样的付出是有价值的,没有这些努力哪来的好成绩呢?”
“家里支持我们,过年时有些运动员、教练员家属也会过来探望。”刘春红已经多年在队里过春节,“家人来了就见个面、聊聊天,团聚一下他们又走了,因为他们不想影响我们训练。冬训对运动员很重要,家里面很支持我们的选择。”(本报记者 袁雪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