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弋非
2月17日,2012年全国少年羽毛球训练营在浙江宁波拉开帷幕。尽管今年大体上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细节上的不少设计亮点,揭示了训练营在发挥作用方面其实又深入了一层。
全国青少年羽毛球训练营,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办,是每年的“常规动作”。其目的是把全国适龄的注册运动员集中到一起,通过集中训练,及时发现并纠正年轻运动员们打球过程中的错误,提高他们对羽毛球的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提高教练员执教的水平。本次集训营共有两期,第一期从2月17日至25日,该期成员为各地1999至2000年出生的运动员。第二期将于2月27日开营,各地方队1997至1998年出生的运动员将成为训练营的主角。
更深的交流:从混搭分组开始
2月16日,271名小运动员在教练的带领下抵达了宁波。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少年训练营集训,第一次远离家乡,紧张而又激动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显露无遗。呆呆地站在所住宾馆的大堂,小队员们眼睛瞟着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的教练,希望马上知道,在接下来的9天里,自己要在怎样的房间生活。
房卡到手,小队员们忘记了“羞涩”,叽叽喳喳起来:“你住哪啊?”“我在xx房间。”“咦?怎么这样?”还没高兴一会,他们立刻发现不对劲:自己和同省队友住的房间都不一样!拖着行李来到房间门前,一看贴在门上的入住名单,小队员们傻眼了:“这都谁啊?不认识啊!”等到自己的同屋都到齐了,除了打招呼,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任何话题开口。他们心里嘀咕:“怎么分的啊,为什么不让我和队友住一块啊?”
其实不仅队员,各地的教练也被分开了。在训练营开始前几周,拿到分组名单的教练们发现,自己组里,不但队员很陌生,连同组的教练也都是“新人”。虽说各组都有组长,但是真正训练起来,由于互相不熟悉,各自的训练思路、训练想法能否达成共识,能否相互配合默契,教练们心里都没底。
把队员和教练们打乱,不按地域分组,是训练营一个全新的尝试。乍一看,它有很大的风险:教练和队员互相都不认识,如果不能保证彼此间的沟通顺利,那训练营的质量就很难有保障。那这样的设计,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家队教练员刘新民作为国家队的“特派教练”来到训练营,他将全程跟随训练营,指导队员的训练。对于教练、队员为何如此分组,刘新民给出了答案:“这样分组,是考虑到小队员平时都在自己的队里训练,接触的人少。这次训练营是他们第一次出来,是接触其他队员、教练的好机会。打乱分组,让他们锻炼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修课!和同年龄的队员交流,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和不同的教练交流,可以学到本省教练所教的东西以外的知识。毕竟对于训练营来说,交流是第一位的。”
运动员的分组大有文章,教练员分组也很有深意。“互相带动、互相交流”是教练分组的目的。刘新民说:“各地教练的训练方法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把教练打乱分组,让不同的执教、训练理念有一个交流、碰撞,有利于教练间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小队员们吸取不同的训练理念。另一方面,各地来训练营的教练当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练,也有刚刚走上教练岗位的新人。把他们混在一起,让老教练带一下新教练,也是出于教练队伍新陈代谢的考虑。”
陌生是暂时的,短短一天之后,活泼好动的小队员们就打成一片,休息时在房间里“斗地主”,在饭桌上抢薯条。教练之间也熟悉了起来,他们时常在一起讨论训练计划、队员管理。打破常规分组的这一细节,也开始发挥了它的作用。
从实战出发:训练先打练习赛
训练营开始前,各组教练都上交了自己组的训练计划。第一天的训练照此执行,可第二天早上,热身一结束,各组马上开始打起了交流比赛,和训练计划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17日,也就是训练的第一天,国青队主教练孙成华,国家队教练杨代明、刘新民作为特派教练来到宁波。在观看了队员们的训练后,三位国字号教练马上召集教练员开会,并对整个训练营的训练计划做了调整。国家队教练要求:以后先打比赛或者战术,再进行技术、力量的训练。
热身完马上打比赛,小队员们明显还没有适应这样的训练节奏。适应慢的队员,15分钟不到就败下阵了,下场还嘟着个嘴:“身上还没热呢,怎么比赛啊。”虽然还不太适应,可在国青队主教练孙成华眼里,这样的改变是必须的。
中国传统的羽毛球训练中,每堂训练课都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热身,之后练体能技术,练习赛往往安排在这些项目之后进行,也就是等到身体“完全拉开”之后才打比赛。队员们完全活动开之后再打比赛,当然可以更好地发挥技战术,也可以比较好地防止受伤。可是这样的训练有一个弊端,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在2011年全队年终总结中就提到,国家队在2011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开局不好,进入状态慢。所以,步入2012年后,国家队一直强调要加强开局。与此对应,训练课中把比赛提前,让队员们热完身马上投入对抗,以加快进入状态的速度。
作为中国羽毛球的后备力量,训练营的小队员必须从现在开始,以同样的指导思想进行训练。孙成华说:“他们是未来的国家队运动员,从现在开始就要体验、习惯国家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快地成长为国家的羽毛球栋梁!”
训练计划的改变,只是本次训练营强调细节的一个表现。细节成就成败,这句话已经完全融入了本次训练营。
讲座的新形式:大人小孩齐参加
“平高球的战术意义是什么?”“在羽毛球比赛中,制造进攻机会最多的技术是哪项?”这样专业的问题,理应是教练员考虑的。可在本次训练营的讲座中,当国家队科研组专家程勇民提出这个问题时,抢着回答的竟然是坐在台下的小运动员们。
每次训练营,都会有专家为教练员们开设讲座。不同的是,这次在教练身后,参加训练营的小队员们也都入座,他们听得认真,还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在国家队,教练和队员一起听课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是在青少年训练营,还是第一次。
据了解,这样的安排是国家队总教练李永波提出的。训练营安排的讲座,基本上都涉及到科学训练、运动损伤防护等,内容与运动员息息相关。过去,教练听课后再传达给运动员,可队员们还是常常只知道应该怎么练,却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练。而让队员们一起听讲座,即使仍有理解不够透彻之处,却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继续钻研,从而培养队员们对羽毛球的热情。
针对这一变化,承担讲座的老师们也改变了讲座的内容和形式。枯燥的、纯理论的讲义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直观的动作示范以及精彩的技术录像片段,轻松的讲座氛围也让小队员们沉醉其中。
作为讲座的主讲专家之一,北京体育大学体能教研室主任李春雷也赞不绝口。他做了题为《青少年发育特征与动作训练》的讲座后表示:“讲座,能够让教练们了解科学的训练方法,积极在训练过程中去实践。而队员们的加入,让他们在了解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训练知识后学会去思考,对训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教练和队员共同努力,让年轻队员的训练更加科学有效,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训练对年轻运动员的损伤。这样的形式很新颖,也很成功,我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
在本次训练营里,还有很多细节的变化。比如要求队员们训练前把球包放整齐,每天都要自己打扫房间,每次乘车、开会时都要排好队,按顺序进行……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可它们与素质、作风密不可分,往往在关键时刻决定成败。在赛场上,用程勇民老师讲座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每一拍建立一点点的优势,积少成多,最后就能赢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