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练回忆31年前奋战冰球C组:昏迷时仍喊要上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3月12日12:08  中国体育报

  中国队31年前在北京出战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不仅是竞技层面的争夺,更是精神意志上的角逐。追忆那次比赛,队员奋勇拼搏的场景立即浮现在教练李万基眼前——

  背景: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其意义超过赛事本身:一是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体育热;二是中国男子冰球队在此次比赛中取得6胜1负的战绩,以亚军身份晋级B组,开创了自1972年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中“拼搏精神”首次提出,并成为此后中国体育健儿冲击巅峰的精神财富。

  受访人:李万基(时任中国冰球队教练员,现已退休)

  31年后,78岁的李万基再次回顾中国冰球的这段精彩华章,依然豪情万丈,热血沸腾。

  记者:我们为什么承办1981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

  李万基: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奥委会决定接受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决定参加1980年举行的冬季奥运会。同时,我们也尝试着承办一些世界性赛事。之所以选定1981年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自1972年参加世锦赛以来,中国队整体水平逐步提高;二是观众对冰球有所了解。另外,我国第一个人工制冷冰场的建成,为承办国际冰上赛事奠定了基础。

  记者:按照国际惯例,申办世界性赛事要按照既定程序办理,我们是如何申办并获得成功的?

  李万基:当年国家体委尚未设立冬季项目管理中心,有一个冰雪处隶属竞训五司管理。国家决定申办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后,由国家体委国际司和竞训五司组成申办小组开始主抓申办工作。

  在1980年春天举行的国际冰联会议上,我国申办小组向其表达了承办1981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的愿望,并获得成功。成功的原因是:相对A组而言,C组争办的激烈程度要小一些;还有就是中国奥委会首次提出申办,加之那时中国冰球水平正呈上升趋势。

  记者:那次参赛的中国队是如何组成的?

  李万基:当时我国还没有固定的国家队,在每次大赛前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开始组建国家队,那次比赛也是这样,在1980年春末夏初时组建了国家队。组队的原则是:以以往各城市在全国性比赛中成绩为重要参考依据。以哈尔滨为例,该市在以往的比赛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冠军,于是哈尔滨队入选国家队的人数最多,在20名队员中占了9个,其中有崔廷文、杨有科、吴克强、王金刚、项树清、王大军等。另外,还有齐齐哈尔的陈升文、陈敬杰,佳木斯的殷积武,牡丹江的王春江,解放军的王福平,吉林的边绍棠、高金岭、陈喜光等。领队是哈尔滨市体委的于再洲和国家体委的胡春芳;教练员由我和齐齐哈尔体委的沈迪宇担任。

  记者:当时,我国除了首都体育馆外,其他城市没有室内冰场,国家队在哪儿训练?

  李万基:首都体育馆是一个综合场地,除了承担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外,还担负着演出、招聘会等大型活动,所以当时国家冰球队不可能全日在那里训练。全队是在哈尔滨集结并在那里进行夏训,主要是加强体能训练,其间还曾到青岛进行短训。另外,我们去过长春、吉林等地。入冬后,全队开始上冰训练,主要场地是露天的冰球场。直到1981年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前一两个月,我们才进驻首都体育馆,开始室内冰场的训练。

  记者:赛前,上级给全队下达过指标吗?

  李万基:上级没有要求我们非得晋升B组,只要求全队尽力发挥训练水平则可。不过,我们当时的压力还是挺大的,在家门口比赛输得一塌糊涂不好交代呀。在中国队的7个对手中,奥地利整体实力强过我们,丹麦、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队的整体实力与我们相差无几,要杀出重围获得晋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者:哪场打得最艰苦?

  李万基:当然是与奥地利队的比赛。自1972年中国队参加世锦赛以来,我们与其数次相遇,只有一次与之战平,其他几次均输给他们3个球左右。平心而论,奥地利队的实力的确高过我们一筹。

  在那次比赛前3轮的较量中,我们打得很顺手。第四轮与奥地利队狭路相逢,该队为备战这次比赛特意聘请瑞士人做教练,队员们个人技术娴熟,在一对一的争夺中,想从他们的球拍底下将球抢走相当困难。那场比赛,我们始终处于被动。不过,最震撼人的是层出不穷的飞身封堵对方射门的场面——比赛中,压力最大的是守门员崔廷文,面对对手频频射门,他一次次倒地扑救,他的队友也是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进行封堵。令人难忘的是前锋陈升文的惊人表现,他在与对方球员拼抢时被撞昏迷,当医生给他解开鞋带时,还处在半昏迷状态中的他说:“不要解开、不要解开,一会儿我还要上场。”经过10分钟短暂休息,他忍着巨大疼痛,又奇迹般地出现在冰场上……

  记者: 胜利在那个年代带给人们的冲击绝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比分所能涵盖的。从这个角度讲,你认为那次比赛我们除了获得名次晋升外,还有哪些重要收获?

  李万基:赛后《人民日报》曾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这是对中国冰球队的最大褒奖。“拼搏精神”在那次比赛后首次提出,与此后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是一脉相承,并成为中国体育界的“精神基石”,也给予了冲击世界巅峰的中国运动员无穷精神力量。正像专家所说,中国人在体育比赛胜负的舞台上,与其说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的力量,不如说中国终于找到了一个振奋民族精神的触点。

  记者:31年前中国冰球的精彩华章历历在目,而今中国冰球却有些萎靡不振,你怎么看?

  李万基:目前中国冰球的确不景气,男冰在世锦赛中屡战屡败,曾经的铿锵女冰竟然连冬奥会门票都拿不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喜欢冰球的孩子日益减少,加之有关部门投入不足等因素,使这项运动跌入低谷。中国冰球要想再度振奋,首先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渐渐喜欢冰球,而且每所学校冬天都要浇更多冰场,为打冰球创造条件。(梁学增)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