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7日体育专电 记者徐寿松、罗争光、吴霞
8日晚,一场充满神秘与梦幻的“海上冰缘”将在东海之滨上海开启。在碧波泳池“变身”而成的冰道上,201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将充分演绎冰雪盛会速度与激情,呈现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冰雪情缘”。
激情是体育赛事的魅力所在,科学是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体育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办好大型赛事与满足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结合起来,探索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万事俱备,静候“海上冰缘”
8日晚,当一对“冰雪精灵”在浦东“海上王冠”内展现他们的冰道故事时,冰上运动的速度之美、力量之美、激情之美和友谊之美,将铺展在全世界“冰迷”的眼前。冰雪世界的成长“梦想”、冰质舞台的高雅“浪漫”、冰雪达人的赛道“狂欢”,将使这项赛事成为冰雪文化的集中诠释。
上海,已经为这场冰上盛宴做好了最精心的准备。
刚过2012年元旦,201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筹委会就揭晓了本届赛事的会徽和吉祥物,紧锣密鼓的赛事筹备和宣传工作也由此开启:赛事宣传片、海报发布;赛事票务开启;正式成立赛事组委会;新华社与赛事组委会签约成为本次大赛东道主通讯社;赛场冰场完成浇筑,邀请市民代表试滑“大练冰”……
上海市副市长、短道速滑世锦赛组委会主任赵雯指出,办好短道速滑世锦赛是今年上海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各项工作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要周密安排、扎实推进,要追求卓越、再创佳绩。
记者了解到,赛事组委会根据冰上赛事的特点,已经制订了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方案,比赛设施进行了多次检查,医疗救护工作也进行了模拟演练,并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确保信息快捷、指挥畅通、反应迅速。为做好赛事餐饮安全保障,所有食品原材料均由组委会统一指定的供应商集中调配,并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严格检验和质量监督部门的抽验检查。
截至3月6日,已经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运动员和官员报名参赛,韩国、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荷兰等众多短道速滑强队悉数在列。境内外57家媒体机构、270余名媒体记者和电视转播人也已报名到现场报道赛事……
6日,80名身着白色上衣的志愿者举起右手宣誓上岗。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参加过上海世博会、世界游泳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等诸多重要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在这项继世界游泳锦标赛之后上海举办的又一项国际赛事上,他们的细心服务和真诚笑脸,将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上海的精致与热忱。
体育文化,丰富城市发展内涵
当F1赛车的马达轰鸣声首次在上海响起时,无数车迷涌入离市中心数十公里外的上海国际赛车场,一睹方程式赛车的风采;当网球大师们汇集外滩时,上海滩的白领、学生纷纷涌入体育用品商店,选上一把时尚的网球拍;当第16届国际马拉松赛继续在上海举办时,报名人数比2010年增长了21.8%,超过9成的参赛者完成了比赛……
这正是体育的魅力。上海市体育局局长、短道速滑世锦赛组委会执行主任李毓毅指出,体育是精神,体育也是文化,大赛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体育文化也在大赛的培育下萌芽、生长。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关键时刻的上海,需要这种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来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历练城市人的素质。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冰上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北冰南展”计划一直以来遭遇着“难”展的尴尬。然而,当这项计划在2011年底来到上海时,连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中心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也惊叹“这里的观众非常在行”。两天的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站比赛,吸引了约1.7万名观众到现场观赛,大大超出了组委会的预期。
此前不受关注的上海民间冰上运动,也随着频频举办的冰上赛事而浮出“冰”面。人们不仅看到上海闵行银七星滑雪场、松江大学城冰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滑冰场等场馆内有大批“冰迷”长期“驻扎”,东方体育中心、即将竣工的浦东三林体育中心冰场等场馆设施,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上海“冰迷”张思思表示,喜欢冰雪运动的人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今年2月9日,上海市冰壶队和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正式成立。这支队伍将完全尝试“扎根校园”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25名队员全部为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身为大一新生的队员王莞婷说:“很多人都是入队以后才第一次练习冰壶项目,但大家兴趣很浓,比预期效果要好。”据了解,上海今后还会陆续发展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更多冰上项目。
即将开启的短道速滑世锦赛,各项门票销售超过90%。为了体现体育惠民,组委会不仅推出了20元的最低票价,还组织女性朋友、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工作者来观看赛事,更以“赛事体育课”的方式邀请学生来到比赛现场观赛,让包括“娃娃们”在内的上海市民“耳濡目染”地感受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
科学发展,融合激情与理性
“泳池”变“冰场”,是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科学规划的一段趣谈,其背后正是上海体育工作者对“大赛场馆如何后续利用”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破解探索。
上海市体育局巡视员、短道速滑世锦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一平介绍说,东方体育中心在建造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后续的综合利用。综合体育馆除了举办游泳赛事,还可以举办冰上赛事,也可以搭建场地举办NBA篮球赛事、排球赛事、体操赛事等等;游泳馆和露天游泳池,也已陆续向市民开放,露天游泳池还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冬泳邀请赛,成为冬泳爱好者的新宠。
在2011年底相继举行的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站比赛和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国站比赛中,“海上王冠”内的冰场赛道上连续刷新了两项世界纪录,用“实战”证明临时搭建的比赛场地科学、可靠,完全符合顶级赛事的要求。
不仅是东方体育中心,上海诸多大型体育场馆如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浦东源深体育中心、上海长宁国际体操中心等,多年来除了承担赛事外,无一不时时火爆,甚至带动了周边整个商业圈的发展。
就在日前,从南昌回迁上海的中超球队上海申鑫队为了确定主场比赛场地,在上海中心城区苦寻了近半个月无果,最终将主场放在了远离市区的金山体育场。或许,球迷涌入金山的景象很快将呈现。
大型赛事相继举办的同时,上海今年还开始探索从赛事“求多”向“求精”升格,拟研究制定体育赛事评估标准,对赛事进行“优扶劣汰”:对优秀的赛事,体育部门将加强服务,扶持其发展,一些档次不高、市民需求不高、办下去对整个社会影响不是很大的赛事,将逐步淘汰,以提高上海赛事的整体水平。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上海多年来持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倡导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倡导“体育生活化”的理念,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将激情与理性高度融合,上海已经在探索体育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