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利&陈克强 爱·乒乓 没有界限
文/赵欣悦
陈克强,出生于香港,受教育于美国,被西方观念熏陶多年;刘丽利,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现任河北女队教练,典型的东方女性。一东一西,一个业余一个专业,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再大,也挡不住爱情。
李晓东牵起红线
1974年,16岁的陈克强奔赴美国求学,这一呆就是十多年。在美国期间,痴迷乒乓球的他一直坚持打球,同时还兼做裁判,与当地协会的人也有了交流。80年代,回到香港的陈克强继续坚持运动,经常参加业余比赛,同时也帮忙组织比赛。期间,他认识了金棕榈公司的老总贾言,并通过他结识了前北京队队员马凯旋。1997年,作为狂热的乒乓球迷,陈克强从香港赶到大陆,现场观看了世乒赛的热身赛。也是这次大陆之行,陈克强通过马凯旋认识了国家队教练李晓东。
“马凯旋和李晓东是师兄弟,那一次,我认识了好多老北京队的队员。后来,只要晓东带队来香港打比赛,我们都会见面。有时我会帮他翻译一些文章,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正是这位要好的朋友,在给陈克强带来很多乒乓球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一段美好的姻缘。
2004年,陈克强来到北京定居。在忙过奥运会和全运会后,2005年,李晓东做媒,介绍他和刘丽利相识。“当时我喜欢看国家队训练,在球馆什么都不干,就坐着看一天我都觉得特别开心。晓东也知道我痴迷乒乓球,说要给我介绍个圈内业务能力非常强的人,到时候训练我想怎么看都行。”李晓东说的这人就是刘丽利,河北女队的教练,曾向国家队输送过牛剑锋、白杨等优秀的运动员。于是,俩人就在李晓东的引荐下见面了。
爱情不分“等级”
因为河北队2006年前都在保定训练,于是,两人首次见面的地点就在保定。陈克强感觉刘丽利是个典型的运动员,性格爽直,有啥说啥,大大咧咧,不会讲客套话,而喜欢运动的他恰恰很欣赏这种性格。刘丽利对陈克强的印象是很意外,之前她很难想象一个业余爱好者会迷乒乓球迷到这种程度,更难想象这个半“老外”会对中国的乒乓球历史了解得这么透彻,他甚至知道1990年河北队都有哪些队员……这让刘丽利觉得不可思议。
两人相识后,陈克强总去看队伍训练,跟他自己说的一样,可以在球馆兴奋地看上一整天,让整天与乒乓相伴的刘丽利特别不理解。刚认识不久,陈克强想给刘丽利送份礼物,想来想去,他决定送一支乒乓球拍,还专门挑选了当时十分热门的“亚萨卡马琳碳”,收到礼物的刘丽利简直哭笑不得。陈克强现在觉得,当时这件事真是荒天下之大谬。从那以后,他送衣服、送化妆品,再没送过球拍了。
虽然刘丽利是专业教练,但陈克强几乎从不与她打球,也不向她讨教,一个球痴能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我们俩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如果非让她跟我打,那就是纯粹陪‘太子’读书,是个陪客。在爱情中,我们是平等的。另外,我打球就是图一乐儿,不会刻意去要求自己的技术达到什么高度。再有就是,乒乓球是她的工作,忙了一天肯定特别累,我不希望她下班之后还与乒乓球打交道。”
不同的背景,却都用心地经营着这份感情。终于,在2006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陈克强说自己是个低调的人,在北京只请了30个亲朋好友,这30人中的每个人都与乒乓有关。不过为他们牵线的李晓东却因为做心脏手术缺席了,这也成为了两人的一大遗憾。
理解打破差异
前几年,在刘丽利还带着河北女队征战乒超的时候,陈克强没少去看球,但每次他都是一个人坐在观众席里,不会陪伴爱人左右,这是两人达成的默契。陈克强说:“她全国各地奔波,我跟在身边可能会很好地照顾她,但是有亲人在身边,她会分心,同时也会背上沉重的压力。所以我更愿意作一个普通观众,让她工作的时候全力集中,把私事都放下。”
虽然支持刘丽利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但是看着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方式,看着爱人对待球员的态度,前半生在异国度过的陈克强很多时候还是不能理解。“最开始我不懂,为什么中国队员训练要这么长时间,一年365天恨不得天天练,这在外国是根本不可能的。有时看到她对队员特别严厉,我也不能理解,怎么可能不放假呢,人不需要休息吗?但过了几年,这些队员长大了,有成绩了,都把她视为恩师,我才知道,这就是中国的乒乓国情,是我所不了解的中国乒乓文化。”
作为教练,刘丽利自然注重成绩,赢了她会非常开心,输了就会非常沮丧,而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陈克强则一直把成败看得很淡。东西方理念的冲突是根深蒂固的,但陈克强说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他俩的生活也正在一步步磨合。中西方文化不同,但是爱情能战胜一切。
现在,刘丽利还是忙于河北队的工作,而陈克强则在闲暇的时候教教小孩英语,得空儿也会去河北看望爱人。他说自己想利用更多的时间看书,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与妻子互相理解,携手走过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