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田径又出禁药丑闻,这次栽进“药罐子”的是河南长跑选手田梦旭。在这则消息被传出的同时,也有媒体爆料称,将田梦旭“推进药罐子”的竟然是已经被终身禁赛的王德显。
背景
他是个“老实孩子”
7日,中国田径协会公布了对河南省田径运动
员田梦旭违反兴奋剂规定给予处罚的决定,决定对田梦旭及其教练员酒尚选分别禁赛2年、罚款2万元。田梦旭今年22岁,曾是2009年全运会男子10000米的冠军。他2001年开始进入体校训练,2003年8月入选郑州市田径队,2009年2月入选国家队。2009年10月21日,在第11届全运会男子1万米比赛中,田梦旭以28分15秒06的成绩获得金牌。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田梦旭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在1万米的比赛进行到快一半时,田梦旭的跑鞋被对手踩掉。他硬是光着一只脚跑完了全程,最终仅以两秒之差屈居亚军,因此有了“赤脚大仙”的绰号。不少人在为其惋惜的同时也感到惊讶:这样一个诚实的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情让人意想不到。
内幕
注册教练实为“挂名”
在田管中心对田梦旭的具体处罚通知中,关于其教练酒尚选也一并做了处罚。但圈内知情人士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震惊的内幕:一直以来,酒尚选只是田梦旭的“挂名”教练,在出事前田梦旭一直跟训的教练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终身禁赛教练“药师”王德显。多年来,跟随王德显训练的队员来自全国各地,而由此倒在兴奋剂这个“药罐子”前的运动员也不计其数。因此,当知情人士爆出王德显实乃田梦旭的真正教练时,这一桩迷案也没那么难理解了。
爆料
“上面有人让他嗑药”
已经进入国家队的田梦旭为何要铤而走险?一位河南当地的知情人向记者爆料:“如果上面有人要出成绩,硬让田梦旭嗑药,那么他只能硬着头皮服从。省队教练也没办法。”这位知情人还指出:“田梦旭是去年4月份在国家队出的事,为何隔了一年才被曝出来,也没听说他要提出上诉,这些都是疑问。”对此爆料,记者先后联系了国家兴奋剂检测中心的人士以及曾经带过田梦旭的教练王德显,前者向记者解释道:“一般来说,正常赛内赛外都是10个工作日出结果,全国或国际大型比赛有特殊要求的话时间会缩短,至于你说的一年才公示结果,我们也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这牵扯到很多部门。”而后者王德显的电话则始终无人接听。据《华西都市报》
网络热议
@月桂树下的冬瓜: 田径运动员大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重压之下,他们能做什么?幕后人仍旧安然,运动员却终结了体育生涯。
@馨闻天下: 与利益挂钩,没有什么不可能!
@所咯 jz: 中国体育的金牌制,要在多少起这样的事件发生被指责、再发生再被指责的循环下,才有可能改善?
@棫芃: 早年的全运会,是我们没有机会参与国际体育盛会的一个重要补充平台,但最近这十几年,已经变质了。
@自鸣得意 11:体育职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所谓的专业运动会只是一些人寻求政绩的表演。
@朋克狐狸:好像一个武林高手,想尽一切办法要成为武林至尊,却忘了习武的目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只怕最后华山论剑笑傲江湖,自己却成了东方不败。
本报专访内部人士揭露禁药秘闻
教练让你吃你没得选
兴奋剂屡禁不止、田梦旭疑似被逼嗑药,尽管对于各地体育局官员、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兴奋剂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是在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体育圈,通过嗑药来达到自己的训练目的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昨日记者采访到一位我省兴奋剂研究领域的业内人士,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兴奋剂研究成为科研项目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圈内有句话——“吃了不说,说了不吃”
根据报道,田梦旭是去年4月份在国家队出的事,也就是说并非大赛期间,这一点恰恰印证了业内人士所言。“由于比赛期间对于兴奋剂的检测非常严格,所以一般情况下,进入比赛后,运动员都不敢服药。兴奋剂都有一个衰减期,比如服用三天后浓度衰减50%,一周后通过尿检可能就查不出来了。”
正是为了避免比赛中被查出来,现在运动员的嗑药时间都被改到平时。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教练为了达到训练目标,可能会让运动员来服药,在这个问题上运动员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这种情况是由科研人员和教练配合完成的,运动员只是执行者。”一位曾经和孙英杰一起在火车头体协练习长跑的队友告诉本报记者,“运动员的成绩到了一定程度,上不去了,就必须要拿药物支持。之后就看身体能不能适应,适应不了,依赖药物了,就废了;能挺上去的,就一鸣惊人了。”由于不想吃药,这名队员只能离队。
即便兴奋剂的使用很常见,但教练员、运动员都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大家一般很少交流关于兴奋剂的事情,谁要是突然提起来,一些教练员的脸色都会大变。”圈内的人有句话叫做“吃了不说,说了不吃”,可谓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服药有“窍门”——比赛时不吃,平时吃了用来恢复
近几年来,田径项目频出兴奋剂丑闻,这次栽倒在兴奋剂检测上的是十一运会的男子万米冠军田梦旭,这和田径项目的特点有很大关系。田径项目大多都是比拼速度或者耐力,因此在田径项目中,妄图依靠兴奋剂“铤而走险”的人数也自然最多。类似的游泳项目也是兴奋剂事件的高发地带,此外举重这样需要爆发力的项目也是兴奋剂必争之地。根据国际举重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四十余名选手因药检呈阳性而遭禁赛处罚。
当然,在比赛中服用兴奋剂的人只是少数,在平时训练这样的“安全期”,特别是那些不用接受飞行药检的非顶尖运动员,在训练中服药是为了保证完成训练任务,因为服用兴奋剂后肌肉的状态还有抗疲劳能力都将高出一个档次,恢复也更加迅速。“兴奋剂的作用是有惯性的,如果平时一直服用,赛前停止,也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而这种惯性效果对于田径游泳举重尤其明显。”
防测有奇招——从日本进口兴奋剂,不易被查出
既然兴奋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兴奋剂科研自然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的必争之地,据这位业内人士介绍,日本和美国在兴奋剂研究方面全球领先。“中国目前的兴奋剂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多为外源性的,非常容易查出来。而日本的兴奋剂非常先进,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检测出来,中国的一些柔道队就从日本进口这种兴奋剂。由于牵扯到各种‘利益问题’,相关部门对这种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体育专业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和美国一直致力于兴奋剂的开发,这些被不断研究出来的新型兴奋剂显然还没有被列入禁药名单,所以也不存在被检测出来的问题,等这些兴奋剂成为禁药,往往会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情。本报记者丁潇雅
不只是赛场还有学校
服用兴奋剂恐成普遍现象
为了达到功利目的而使用兴奋剂,不仅仅是在赛场上。有媒体曾披露,服用兴奋剂已成了国内部分体校的“家常便饭”。更令人咋舌的是,连一些中学生迫于升学压力也在体育考试中服用兴奋剂!
案例A:
体校用药司空见惯
A市是某省的省会,B市是一个县级市,但这里有一所很出名的体校。在该省2006年的省运会中,B市总共获得二十余枚金牌,这间体校的田径队就贡献其中的65%。B市体校条件简陋,田径队的台柱子莫教练训练手段也无甚新意,但他的田径队却能异军突起。对此,B市两所高中负责训练比赛的骨干教师评价说:“他主要喜欢用药。”
从B市体校田径队取得的匪夷所思的成绩来看,他们使用兴奋剂应该算很猛了,但先在B市体校练过、后来又到省会A市甲中就读的小商却感慨地说:“甲中用药比我们体校厉害多了。”小商说,他希望在中学阶段的省、市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为了能在高三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获得保送上大学的资格。最后,小商如愿以偿,他高中毕业后到了某高校体育系就读。
据小商介绍,当时A市甲中的田径教练办公室,就是使用兴奋剂的场所。办公室里有一台冰箱,里面放着各种针剂、片剂,他以前在体校常用的甲睾酮之类的低级药物根本看不到。
案例B:
升学考试也用兴奋剂
兴奋剂贻害无穷,不只是体育生,甚至有很多普通的中考学生和家长,也迫于升学压力铤而走险。2007年,广州中考体育考试首次由200米取代过去的50米,考试前一个月,不少初三学生担心无法过关,纷纷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考试的招数,甚至有人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
据西安市南郊三爻村某诊所大夫透露,每逢中考、高考前,都会有学生来诊所购买能让自己跑得快、跳得远、浑身生劲的药品。这位大夫表示,他自己有独家兴奋剂配方:去痛片一片、强的松10mg……(注:部分配方隐去)研成粉末,包成小包,用两支500%的葡萄糖注射液冲服,“生意很好,每天能接待一二十名学生或他们的家长,直到考试结束。”综合
淡化功利主义,远离兴奋剂
猫和老鼠的游戏已经玩了很久,但就像一出没有尽头的舞台剧,只要金牌还能影响到多方利益,就永远不会停止对兴奋剂的追逐。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国各项目基层运动员千千万,如果不能在奥运会或者全运会中登上冠军领奖台,很可能面临后半生惨淡的生计加上满身的伤痛。而拿到了金牌的运动员,不仅可以获得分房、到大学学习等“福利”待遇,连同他们的教练、上级领导的履历上都将被画上浓重的一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位子和票子的提升。而最为可悲的是在竞技体育之外,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连参加中考体育考试的学生,也寄望于使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
无论是升学压力还是体育锦标主义,都是在为了满足政绩和功绩的大前提下走上了歪路。要想让运动员远离兴奋剂,就要降低金牌的“含金量”,提高运动员在平时的收入待遇,不能让运动员“把后半生押在一场比赛上”。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对体育工作的评价标准,纠正各级体育局过于看重金牌的倾向;要想让学生远离兴奋剂,就要注重平时体育素质和运动习惯的培养,而并非仅仅纳入中考成绩的衡量。
丁潇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