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姬烨
当首届夏季青奥会的火炬2010年在新加坡点燃时,被称为“青奥会之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骄傲地说:就像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
13日,它的“孪生兄弟”——冬季青奥会也将于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奥地利小城因斯布鲁克“诞生”,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青年运动员,将同全世界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这对青奥会“双胞胎”有着纯正的奥运血统,它们沿袭夏季和冬季奥运会每4年一届、每2年间隔举行的模式,项目也依照奥运会设立。首届冬季青奥会的大项设置与2014年索契冬奥会相同,共有7个大项、15个分项和63个小项。
然而,正像罗格在创立之初所说,青奥会要突出教育与体育的融合,要让青少年对奥林匹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也就决定了冬季青奥会的“DNA”注定不同于冬奥会,青年的激情、奥运的魅力、体教的结合,将成为它的主旋律。
冬季青奥会的参赛选手年龄在14至18岁之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竞技成绩不是最主要的,如何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奥林匹克的魅力,才是本届赛事的题中之义。
与首届夏季青奥会类似,冬季青奥会对12个分项的竞赛模式进行了创新。本届赛事延续了夏季青奥会打破奥委会和性别限制的做法,在冰壶混合双人比赛、花样滑冰团体比赛、短道速滑接力比赛等项目中,允许来自不同奥委会成员协会的运动员混合参赛。
此外,针对冬季项目和青年运动员的特点,本届赛事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冰球比赛中,除去传统的团队对抗模式外,还增设了个人技巧挑战赛。
竞赛形式的创新旨在让比赛更具游戏色彩,而青奥会首创的文化与教育项目则让运动员有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生事物,青奥会的理念意义大于品牌意义。文化教育项目就是其相较于奥运会的一大不同。根据组委会的要求,所有参赛运动员要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全程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在新加坡,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项目曾受到运动员的广泛好评。本届冬季青奥会,文化教育项目更有针对性,内容也更吸引人。共有六大形式:媒体实验室、世界文化村、可持续发展、艺术、能力比拼、青奥节。
虽然概念貌似难以理解,其实每一主题活动都生动有趣,实用性强。如在媒体实验室中,运动员可以体验当视频或者文字记者的感觉;在能力比拼中,运动员将学习如何自己烹饪营养美食。此外,展现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世界文化村”会让运动员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而“与冠军对话”的论坛,则让小选手获得与偶像谈理想、谈规划的宝贵机会。
中国派出23名运动员参赛,将参加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技术挑战赛)、冬季两项等5个大项8个分项的比赛。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佟立新表示,此次参赛中国代表团在成绩方面没有任务。
对参赛的中国和世界的青年运动员来说,1月的因斯布鲁克将不仅是竞赛场,也会是一个大课堂。(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