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体教结合改革变集训为走训 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1月03日06:50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龚洁芸

  12年实践下来,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怎样不让体育训练影响文化学习,如何将体育和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下,这个矛盾不仅影响了一些学校的积极性,也让不少学生家长对体育望而却步。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

  最好的资源拿出来

  2005年,由于缺少一所比较好的对口学校,一些浦东新区白玉兰小学毕业班的孩子家长让孩子继续练游泳的念头开始动摇。眼看着游泳的好苗子即将流失,原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作出“大胆”决定:请家长们选学校。之后,根据大多数家长的意见,社发局领导到洋泾中学东校开现场会,当场拍板:洋泾中学东校将成为白玉兰小学对口的初中。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保障,家长们消除了患得患失的心理。

  “体育特长生必须要有文化保障,这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的。”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强调,“这样即便以后不能走体育这条路,也有很多的选择。”近些年,尽可能地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了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重要的“实事”。这样的想法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积极配合。仅以浦东新区为例,107所实行体教结合的中小学,几乎涵盖了全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圈养”到“散养”

  按照以往的思路,体育特长生必须“全托”: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生活。但是从近些年起,这样“三集中”的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把体育特长生放到普通班级学习,把“圈养”变成“散养”,在各级少体校以及各所体教结合学校成为了共识。

  2001年,前排球国手李国君把排球学校开进了进才中学,成为体教结合的“先行者”。十年来,她不仅输送了上海男排主力戴卿尧等诸多体育专才,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在进才中学,所有排球运动员都被安插到各个班级,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考试。这样一来,运动员们的学习质量得到了保证。多年来,李国君排球学校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进入了大学,凭文化课“真本事”进入复旦、交大等著名高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郭蓓说:“能否让各级少体校也尝试这样的制度,变 ‘集训’为‘走训’?学生们平时在各个学校学习文化课,下课了或是周末再来训练。这样,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最大程度保证学习质量。”据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区县一级的少体校从原来的“三集中”渐渐变成了“二集中”,卢湾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一集中”(集中训练)。

  “送教练”和“送教师”

  根据新一轮体教结合的蓝图,体育和教育的合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其中“送教练进课堂”和“送教师进少体校”是最大的尝试。

  事实上,这样的尝试已经逐步在全市铺开。浦东让区二少体的所有16名游泳教练员全部“下基层”,到体教结合的学校中去,以解决学校缺少专业教练员的困难。这些教练员不仅亲自带专业队,还将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法传授给体育老师,为体育普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前不久的“精英教练进校园”活动中,上海女足总教练马良行来到金茂小学,给孩子们示范足球动作要领,给体育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就是一个例子。

  同样,在体育人才更需文化“武装”的背景下,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尝试着走进专业运动队,给练体育的孩子们送去急需的文化知识。位于水电路的上海市少体校,前不久迎来了虹口区的几位特级教师。这几位老师来到各个运动队,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徐汇区位育中学定期把学校最强的师资力量送到一墙之隔的位育体校,让体校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和市实验示范性学校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

  新一轮体教结合改革即将开启,上海的体教结合工作迎来了新的起点和契机。但愿上海的体教结合之路能走得更加宽广。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上海体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