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国跆拳道教练金基喆:北京传“道”12年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30日09:31  北京日报

  昨天傍晚,透过崇文门新世界商场后身的一座写字楼5层的窗户,一阵“嚯——嚯——”的喊声自上而下传到街面。楼上的一间50平方米的道馆里,20多名学生身着跆拳道服,跟随着已经来京打拼12年的韩国籍教练金基喆一遍遍地练习侧踢。

  站在人群中的金基喆并不出众,他眼睛不大、面庞瘦削、一副结实的身板,没有奥运会赛场上那些跆拳道运动员高大健硕的身材,唯一的身份标识便是腰间那条象征跆拳道黑带五段的腰带。

  道馆四壁贴有金基喆练习、教授跆拳道时的照片,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一张他在北京开设的14家自营及合作道馆的情况介绍,里面记载着他自1999年来京发展的艰辛历程。

  12年前,在韩国教授跆拳道的金基喆收到北京一所大学的邀请,来京教学。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但该校因场地问题最终没能开办跆拳道课程,金基喆面临事业未成就要打道回府的境遇。

  当年29岁的金基喆兜里只带了300美元,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不甘心这么灰头土脸地回韩国,他琢磨着在北京找个地方教跆拳道。他先用150美元租下了一间留学生公寓,然后每天在附近步行寻找适合开馆的地方。后来,一家羽毛球馆接纳了他,租给他一小块场地教授跆拳道。而他与北京的缘分就此结下。如今,他已将自己挚爱的跆拳道运动传遍大半个北京城,亲手指导过的学生超过1万人。

  和学生互相行礼后,课程结束。金基喆走到记者跟前,未语先笑,“不好意思,久等了。” 带有韩国口音的汉语说得很流利。虽然事业在北京发展很快,金基喆的脸上却没有露出任何自满的表情,他神情严肃地表示:“我喜欢北京,它在我最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我,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北京人接触到纯正的跆拳道,并通过练习获得助益。”

  回忆起在京创业的经历,金基喆几次停顿下来感谢在这些年里帮助过他的人。原来,2003年,他培养出的多名道馆教练被竞争对手挖走,刚刚步入正轨的事业面临灭顶之灾。“那时,我的几名学生帮助了我,他们合力撑起了几家道馆,保住了‘金基喆’的名声。还有一些学生家长,也主动出资帮我找场地,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我的恩情。”说着,金基喆的眼圈微微泛红。

  看到师父有些伤感,站在一旁的学生吴凡赶紧递过一瓶水。她跟随金基喆已有8年,在她眼中,师父不光技艺精湛,而且颇有人格魅力。“相信接触过师父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跆拳道文化的推崇。”吴凡说。

  平复了情绪的金基喆谈起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我现在已和海淀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学校合作开设了跆拳道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就是让孩子们从小能接触到跆拳道文化。”而他花费2年时间编写的跆拳道教材也将面世,并在一所民办高校开设试点课程。

  金基喆说,自己不希望被别人称作教练,因为跆拳道并非只是竞技,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所以我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传‘道’者”。而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对健康日益重视的北京,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他还特别强调:“你们千万不要认为我教的是韩国的跆拳道,跆拳道是属于世界的,就像足球一样。”

  说话间,一阵铃声响起,金基喆拿起手机,看着屏幕上老婆抱着女儿的来电头像笑着说:“一定是妻子来电话催我回家了。”金基喆的老婆韩女士就是他在京创业之初的首批学生,后来韩女士经常帮他补习汉语,两人就此走到一起。如今,他俩居住在西三环某小区,女儿已经7岁,据说也是个跆拳道高手。

  结束采访,金基喆仔细地锁好道馆大门,走下楼去。“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在北京、在中国推广跆拳道,这里就是我的家。”说完,他挥了挥手,驾车向家的方向驶去。本报记者 王洋/文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