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感于“柔道不应只为奥运而生 要推广和普及”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21日09:22  中国体育报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1世界柔道大奖赛 (中国站)上,国际柔联主席委泽、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都表示:柔道不应只为奥运而生,本次大奖赛更大的意义是要推广和普及柔道。

  柔道作为中国的优势项目之一,在伦敦奥运会将至的节骨眼,难免频频被人提及“夺金指标”。可马文广却坦言,“如果一个项目发展得健康,能给社会带来精神享受,那么即使没有金牌,它依旧是个出色的项目。”委泽也强调,“柔道不只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有教育意义。”

  首先为他们的这番话叫好,因为说到了柔道的心坎里。说到底,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不是只为奥运而生,更不是为金牌而生。

  芸芸众生每一人都有权利参与其中,享受体育运动的恩泽;广阔体坛每一项运动都应敞开大门,让参与者收获健康与快乐,达到身心进步。

  诚然,奥运会的众多项目中,大多数是百姓喜闻又乐见,并且便于参与。但也有一些项目,老百姓别说便于参与,就连目睹芳容都不容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这些项目没有趣味?还是连观看都需要“门槛”?

  从运动项目自身来说,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两手都要硬”。毫无疑问,奥运会大平台恰如“有力之手”,能促进项目快速发展。但另一只“广阔之手”亦不能忽视,那就是包括奥运在内的广阔土壤,这是项目发展应首先占领的“根据地”。就像国球乒乓,民间爱好者如云,高手就多,水涨船高,选出的佼佼者就强,于是国家队人才济济。

  从媒体和大众来说,奥运会是“造星”的梦工厂,一旦拿了奥运金牌,不管什么项目,都会成为媒体热炒、众人关注的焦点。于是乎,奥运之外的广阔舞台似乎不那么光亮。笔者曾长期跟踪采访过部分非奥项目,明显感受到这些项目发展得不易。明明是既有趣又有意义的项目,却乏人问津。想必不少冷门的奥运项目也会遭遇如此尴尬,甚至被冠以“金牌项目”,非奥运年里被关进了“冷宫”。

  也正因此,当听到“柔道不应只为奥运而生”这样的话,不禁感到欣慰。这意味着,这一项目自身在不断扛起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项目习练者寥寥,与社会的偏见有直接的关系。譬如,笔者曾劝一个女孩的家长,让这个天赋过人的女孩练跑步,不料对方一下子把脸拉得好长。家长说:这样的项目既苦又无聊,我们家孩子干吗去受那个罪?

  当然,不能说这个家长的想法是不对的,他有自己的考量。但试想,如果在大众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运动风尚,尤其是所谓的“冷门项目”也一呼百应,那这个家长还会如此“坚决”吗?

  或许,这正是运动项目自身应该努力做的:吸引更多人参与,让项目惠及更多人。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终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动机。

  本报记者 窦雨佳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