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迎六十华诞 回顾成长足迹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05日11:56  中国体育报

  60年沧桑巨变,60年风雨历程,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迎来建局六十周年华诞。

  自1951年11月25日中央体训班(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前身)成立,训练局便与中国体育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于中国体育来说,训练局是摇篮、是丰碑、是大本营。在过去60年中,训练局从孕育到成长,从复苏到转变,浓缩了中国体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体育逐步走向辉煌。

  此刻回首训练局过去60年走过的非凡之路,让人感慨万分的同时,又激励着当代运动员、教练员秣马厉兵,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强势蓄力。

  拓荒(1951—196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在百废待兴中孕育。1951年,中央体训班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开始步入正轨。贺龙元帅曾经要求,要出成绩、出人才、出经验。

  据见证那段历史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退休干部闫瑞介绍,中央体训班成立后,运动队没有训练的地方,运动员、教练员便自行搭设草棚作为训练场馆,如此简陋的设施便是中国体育腾飞的基础。

  已故的中国足球队女领队刘以珍生前曾回忆,她当年带领与她年龄相仿的新中国第一批国脚去西南地区打表演赛时,队员乘坐的是轮船底舱,数日后才抵达目的地。虽然艰苦,但教练员、运动员以苦为乐。

  那个年代,如此艰苦的条件在中国体育人眼中早就习以为常,游泳选手吴传玉的首枚国际比赛金牌、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创造的中国体育史第一个世界纪录、容国团赢得的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相继在中国体育的拓荒年代诞生,这是中国体育的成就,也是训练局的骄傲。

  成长(1961—1970)

  训练局的第二个十年,在开局之际便迎来喜讯——中国乒乓球队于1961年春天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赢得男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3项冠军,这对正在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国家和人民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曾担任过训练局局长的李富荣是中国乒乓球男队首夺团体冠军的队员,他回忆当年备战第26届世乒赛时说,白天经过大运动量训练后,晚上还自觉加练。从早到晚要打十几盘比赛,经常打得汗水流到球鞋里。

  中国运动员不仅在第26届世乒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这也是中国首次承办世界性重大体育赛事。那时在国家体育群体司工作的沈积长被借调到训练局参与世乒赛的组织工作。在他的记忆中,“人们那时的工作热情特别高,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由于这次工作经历,沈积长数年后被正式调入训练局,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训练局伴随着中国体育顽强地成长——一个个世界冠军在那时被中国运动员获得,一个个世界纪录在那时被中国运动员打破……

  复苏(1971—1980)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渐渐走出低谷,迎来复苏。那时中国的世界冠军大多出自训练局。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31届世乒赛,不仅取得了较理想的运动成绩,而且以“小球转动地球”,拉开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这是中国体育作出的特殊贡献,其中自然也有训练局的功劳。

  随着复苏脚步的加快,中国体育代表团相继参加了1974年和1978年亚运会。尽管经历了“文革”,但中国运动员的成绩差强人意,这显然得益于他们在训练局长期受到的培养。

  1979年,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马燕红再次带给人们振奋,她在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摘得高低杠金牌,这不仅是中国体操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中国体育取得的第一个夏季奥运会项目的世界冠军。对于这枚金牌,马燕红异常珍视,她认为其价值甚至高过了自己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角。”马燕红说,她1979年到美国参加体操世锦赛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外国人对中国缺乏基本了解,甚至还在询问“中国人是否还梳辫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育成为外部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透过这一窗口,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而训练局则是打破这一窗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开放(1981—1990)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体育率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此期间,训练局承担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

  1981年4月,在东欧小镇诺维萨德,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第36届世乒赛全部7项冠军,奏响了中国体育开放的序曲。

  同年11月,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首夺世界杯冠军,五连冠的辉煌由此开启。当时的主力队员陈招娣在最后一场同日本队的较量中腰部受伤,赛后已无法动弹。从日本回国后,她看到救护车已经等在了机场,这让她非常感动。这无疑是训练局的精心安排。

  1982年,中国代表团征战新德里亚运会,金牌总数首超日本,跃居亚洲榜首;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赢得15枚金牌,令国人欢欣鼓舞。一系列成绩的背后闪现着训练局的身影。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中国体育吹响了走向世界的嘹亮号角。

  转变(1991—2000)

  在20世纪最后十年,训练局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训练、后勤兼顾转化为服务保障,为国家级运动队、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职能交替的十年中,由训练局培养的运动队、运动员继续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徐德妹,1991年田径世锦赛女子标枪冠军,而今是训练局青少部的教练。她说,她的冠军之路便是从训练开始的,“1986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参加比赛,地点就是训练局田径场。那次比赛,是我第一次突破60米。”1987年,徐德妹入选国家田径队,开始了在训练局的生活和训练,直到1994年退役。让徐德妹没想到的是,2006年5月,她正式进入训练工作,“我的家在浙江,在北京只有训练局这么一个熟悉的地方,如同自己的家,所以对训练局非常有感情。”她说,如果没有大的变动,她会在训练局一直干到退休。

  1998年,运动队、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开始由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训练局转而为运动队、运动员提供食、住、行、场地、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这使得训练局需进行新的定位,并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摸索与实践,训练局的各项工作赢得了各驻局运动队、运动员的广泛好评,为他们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2001—2011)

  跨入新世纪,训练局的工作又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大本营,训练局始终站在运动队的位置想问题、解决问题,以“服务无争议,保障全天候”为目标,按照“先到场、不过夜、快解决”的原则开展“微笑服务、无争议服务、全天候服务”,做到让队伍满意、总局满意、自己满意。

  与此同时,训练局还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2009年1月,“冠军足迹路”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共有122位奥运会冠军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是一条记载了训练局几代人奋斗足迹的艰辛之路、辉煌之路;2006年建成的训练局荣誉馆是中国体育界第一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训练局运动员康复中心自2002年底成立以来,在此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员达16万人次,据该中心副主任张璐介绍,刘翔、姚明等著名运动员以及许多奥运冠军都曾在这里接受治疗。为进一步提升中心的实力,张璐已受委派,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一年。

  在2008年奥运会上,训练局再次以优质服务为中国代表团取得辉煌战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成功之路的典范与缩影。截至第29届奥运会,训练局驻局运动员共获得120枚金牌,占中国奥运冠军总数(163枚)73.6%。

  北京奥运会后,训练局着眼于新的奥运周期,以“建设世界一流训练基地”为总体目标,制定了“1824”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强训练局的品牌建设,在设施、科技、经济发展、队伍结构等方面为训练局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战略任务、走内涵型发展道路,为训练局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现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工作已全面展开,训练局再次担当后勤保障重任。当奥运赛场再次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时,这同样是对训练局人辛勤付出的肯定。(本报记者李刚)

  历程

  ★1951年11月 中央体训班成立,这是训练局的前身,地址设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

  ★1952年6月 中央体训班更名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训练班”,地址设在“燕京大学”(后改为北京大学)。

  ★1953年11月 中央体育学院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训练班于1954年更名为“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地址先后设在北京先农坛,天津重庆道100号、民园体育场。

  ★1956年 中央体育学院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后,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的名称随即更改为“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地址先后设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天坛工字楼。

  ★1973年 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更名为“国家体委运动员管理局”,地址设在北京崇文(现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

  ★1978年 国家体委运动员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体委训练局”。

  ★1997年 国家体委训练局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地址在北京崇文(现东城)区体育馆路4号、天坛东路50号。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