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马拉松跑过三十年 2.6万人用脚步感知城市变迁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2月05日09:35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陈敏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一起跑马拉松。”站在2011年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的起跑线前,七旬老人刘松鹤感慨万分。

  他所说的“他们”,是那些曾经和他一起跑步、如今已故去的老友。他们同属上海的南京路长跑队。这支长跑队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4月的第二个周末都会举行自己的马拉松赛,迄今已是三十载。

  三十年的春去秋来,他们和越来越多的路跑爱好者,和上海一起向前奔跑,用脚步感知着这城市的每一个变化。于是,记录下了一段关于上海的跑步记忆。

  属于上海的跑步基尼斯记录

  2011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2.6万个参赛名额,早在第一阶段报名时就被一抢而空;此前10月的北马,3万个参赛名额在报名启动后的130个小时内被抢光。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国内今年举办了22场马拉松比赛,直接参与人数30多万人次。而明年,又有10余个城市申请举办马拉松,据估计全年赛事总数将超过30场。

  跑马拉松,已是一种时尚;跑步更是日益平常的潮流。出租车司机顾师傅虽然没有参加今年的比赛,可对他来说,每隔一天跑个4、5公里,早已成为他和同伴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是哪天有事儿没跑了,这一天都不舒服。”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和他有着共同语言。

  相比起30年前的路跑者们,顾师傅们真是幸福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便是在上海,马拉松也还是个比较新的词汇,旁人听来,可都觉得有点“吓势势”的。那个时候,跑步的人少,别说跑个马拉松了,就连一般的路跑,“怕被人看见难为情,还得趁着天没亮、墨墨黑时跑。”68岁的康德雄现在想来,都乐了。不过,毕竟也是因为当时“懂的人少”,不知道跑步的好处,他说。

  而当时,在南京路第一医药商店工作的徐孙烈,这个五十年代的业余体育积极分子,不但牵头成立了“南京东路一条街老年长跑队”(后改为南京路长跑队),几个月后就组织了队伍的首届业余马拉松比赛!开跑那天,市总工会、区体委、区工会都派了人来,25人从人民广场起跑,有22人跑到了终点、松江九O一厂,全程用了四五个小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从此,打破了一些人心中“马拉松高不可攀”的想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届比赛于1980年10月19日举行,而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则是于1981年9月举办的。不仅如此,从那时起至今,南京路长跑队的这项比赛,于每年4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从未间断。

  数十载的坚持,徐孙烈赢得了一项殊荣、“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个人连续举办业余马拉松比赛活动数量之最。这让许多其他城市的跑者队伍们敬慕不已,也是上海跑者们的骄傲。

  电线杆和小纸牌

  自1994年柏林马拉松赛以来,配备在参赛者身上的电子芯片,已成是如今各大马拉松赛不可或缺的自动计时装置。而42.195公里的距离,也能通过高科技设备轻松搞定。可以前没有这么高级的设备,且又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马拉松比赛,南京路长跑队的比赛又是怎么办的呢?“很简单,”刘松鹤大笑着说道:“人民广场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阿拉就找好从西藏路到黄陂北路之间的11根电线杆,作为前后两点,绕着这两点跑上42圈,不就是一个马拉松了吗?”

  42圈可不是个小数字,边跑还得边记着自己已经完成几圈,真是容易犯晕。“这个也好办。每个人发42块小纸牌,跑一圈就丢一块到固定点的箱子里,每一个牌子上都有圈数和运动员的号码,也便于一旁的裁判记录。”刘松鹤娓娓道来。

  他们并不总是在人民广场跑马拉松。随着路线的不断拓展变化,就有队员提出,全线距离准不准,会不会跑多了。为此,对每次的马拉松跑路程,徐孙烈都会事先踩点,多次测量。

  这活儿可一点都不轻松,二十多年间,老徐和同伴就利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测量距离。自行车一圈是2.28米,起初他们在车轮上绑红线,一路上为专心数圈数,不说话。直到后来,为自行车安上了计数器了,才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可为了精确,他们每次测距,都要重复两三遍才放心。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上海 马拉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