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顾无线电运动发展历史 运动员曾受周恩来总理接见

 

无线电运动无线电运动

本专题策划:本报记者 陈伟胜

  本专题撰文/摄影(翻拍):本报记者 孙嘉晖 通讯员 陈建族

  嘀嘀、嘀嘀嗒、嘀嗒嗒……(无线电呼叫的声音)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随着紧张刺激的剧情,人们认识了发报机、摩尔斯电码(简称:摩斯码),对这种神秘、隐蔽的信息传递方式充满好奇。

  其实,在很多电影中都能看到摩尔斯电码的使用,比如经典影片《尼罗河惨案》、《无间道》,还有美剧《生活大爆炸》、《反恐24小时》、《迷失》等,都有精彩的摩尔斯电码桥段。

  摩尔斯电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通讯工具,在战争年代和突发自然灾害中如何得以应用和发展,及至和平时期,爱好者又是怎样参与到这项科技运动当中?

  今年是广州市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成立30周年,在协会举行的庆典上,本报记者有幸见到中国最早一批无线电运动健将、亲身参加过“密码战”的老兵,以及为广州无线电运动培训、普及、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带着热心读者的一连串问题,记者与这些密码专家们展开了对话,收获颇丰。

  《永不消逝的电波》很真实

  《永不消逝的电波》早已成为荧幕经典,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8年发行的电影,轰动一时,影响至今。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业余无线电运动,广东省国防体协开始筹建无线电运动俱乐部。

  今年74岁的李冠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投身这项运动的。而在此之前,他在华东军区独立通讯第四团服役,无线电收发报正是他的工作。

  李冠生回忆道,正是在部队里练就的过硬技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后来入选国家队及至回到广州当无线电运动教练,“那时候很小(注:15岁),不会想牺牲(的事情),也不会想家,打仗是最快乐的……”乐观豁达的广州仔,就这样成为一名无线电通讯战士。两年后,李冠生随大部队开赴福建厦门,准备解放台湾。这是他第一次进驻前沿阵地。

  “我们都是在20米深的地下工作,开战之前不能用无线电台,”李冠生说,战前保持静默是“规矩”,“打仗前是不用电台的,容易被对方破译。”

  忆峥嵘岁月,李老感叹道:“《永不消逝的电波》拍得很真实,我的首长都经历过……”在部队从事20多年收发电报工作、曾任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协会第一任秘书长的胡玉田自豪地告诉记者,当时有4种人是“最可靠的”,“空军飞行员、潜艇驾驶员、发报员和(翻)译报员。”

  第一届全运会设无线电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和航海、射击、跳伞等一起被列为军体项目。“当时主要是为部队培养后备兵源,比较强调国防功能。”谢妹晖告诉记者。她曾连续4届出任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主席。

  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无线电项目早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就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第一位广东无线电运动健将也是在那一年产生的。

  “当时广东没有派出无线电选手参赛,我是以裁判员身份参与全运会的,”李冠生告诉记者,作为国家集训队的成员,正是那一年他获得了运动健将奖章,珍藏至今。

  1982年,广东省第六届运动会将无线电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一次。曾任广州市无线电协会秘书长的何业清与队友曾燕文参加了2个项目的争夺,获得2个冠军。

  “这个项目运动量很大,以前我们动不动都要跑几公里甚至10公里,”何业清说,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锻炼体魄,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动脑,因此,无线电现在被列为科技体育运动,也正是这个道理。”

  胡玉田回忆道,当年何业清参加比赛时一度跑到痉挛昏厥按都按不住,痛失一枚金牌,第二天拖着疲惫身躯参加了理论考核比赛,照样拿了第一名。这在广州无线电界传为佳话。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守则是:体谅、忠诚、进取、友善、平衡、爱国。“无线电运动对于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非常有价值。”曾任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学校主任的丁民说,训练和比赛期间要翻山越岭涉水,对锻炼身体非常好。

  中央领导关心无线电运动

  每年都能和周恩来总理、贺龙老总会面、聚餐,这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元旦、国庆和春节,国家领导人都会亲切接见运动员、文艺界精英代表,而李冠生就是这群幸运儿中的一员。

  “1959年~1961年,我们每年都能和中央领导人见两三次,”李冠生说,“一般是在人大礼堂(现为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周总理、朱(德)老总和贺(龙)老总都会出席,有时候我们还会陪同刘少奇到机场迎接外宾,这是很高的礼遇,一定要政治过关、形象好,是业界的精英。”

  每次接见运动员和文艺界代表,周总理都兴致勃勃,亲切地和大家握手、打招呼,兴致所至还让队员们现场表演一番。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钱,更没有相机,也无从保留和领导人的合影,偶尔通过国家通讯社要到一两张照片,收藏至今,弥足珍贵。李冠生就保留着1960年和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合影。

  “那个时候每个月工资45元,运动员的伙食费标准是60元,”李冠生说,这个标准相当高,国家给予他们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运动员都是吃自助餐,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也不差。”

  除了不限量供餐外,国家还给予运动员每月45斤粮票和2斤油,另外还有烟票等。可见国家对人才的重视。

  真实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报最早是由美国人摩尔斯在1844年发明的,因此也被叫做摩尔斯电码。最著名的摩尔斯电码当数SOS(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求救信号)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广东会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广东无线电联盟(筹)秘书长甘永铿告诉记者,早在1909年,SOS信号已开始应用于事故急救当中了。当年8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破裂,无法航行,就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只拍发了“SOS”信号。这是实际应用中第一次出现该信号。

  广州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秘书长叶前进表示,无线电在广东的运用相当广泛而成功,每年打台风,沿海一带的渔船上都是通过无线电收取返航信息,“因为遇到自然灾害,一些大型的通讯设备比如中继站等出现故障,民间的无线电电台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近年广东茂名发生了泥石流自然灾害,无线电协会在当地山顶设置的中继台,发挥了正式电台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甘永铿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的消息,最早也是通过个人电台传出的。对抢险救灾等紧急事件,无线电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广州无线电运动飞速发展

  1958年8月1日,广东无线电运动俱乐部在广州法政路湛家大街17号成立,自此广东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业余无线电运动。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无线电运动日渐发展。1962年底至1966年初,是广东无线电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

  “当时无线电测向俗称‘抓狐狸’,就是找隐蔽电台。”曾任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学校主任的丁民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组队参加国际比赛的增多,无线电运动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国家集训队回来的李冠生、王淑华等人积极推动,广东省无线电运动队于1963年成立。当时,业余无线电运动的发展方向开始面向基层、青少年,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全面铺开。

  1981年11月28日,广州无线电运动协会宣告成立;至今发展为广州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30年风风雨雨,30年春华秋实。协会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于科学发展旺盛时期。从第一个业余电台、几十名爱好者开始,到现在拥有3000多名呼号在册会员,位居全省甚至全国第一。

  1987年,国内放开个人电台限制,无线电运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国第一批有3家集体业余电台,我的电台就是其中之一,”胡玉田自豪地说,他是广州市第一个BY7KT业余电台的台长,“通过无线电,我结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不用讲外语,密电码就是我们通用的语言。”

  至今,他仍然保存着来自美国、前苏联、欧洲等各地朋友发来的通联卡和邮票,这些成为他最珍贵的记忆。

  在今年举行的世界无线电测向亚太地区锦标赛上,广州选手夺得团体赛金牌2枚、个人金牌5枚、银牌5枚、4枚铜牌。30年来,广州选手参加全国和世界比赛共收获了183枚金牌、153枚银牌、127枚铜牌,成就了协会成立30年的辉煌。

  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南欣喜地告诉记者:“广州市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希望继续以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知识教育为切入口,通过开展活动,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国家无线电运动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无线电运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