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娜:剑花盛开柔情绽放 为了奥运奋斗还将继续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1:56  中国体育报

  李娜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现在何处?训练、生活情况如何……北京时间10月14日凌晨,中国女子重剑名将李娜收获了一枚世锦赛个人金牌,成为中国重剑世锦赛大满贯第一人。许多媒体向她发出采访请求,但李娜没有过多地将荣誉放在心上,脑子里只有一个事情——儿子。

  “不好意思,我正在帮儿子烧洗澡水。”李娜在电话那头爽朗地说,一个世界冠军的身份,一位好妈妈的形象,令人有些混淆不清。但她说,是儿子给了她动力,如果不是成为妈妈后的磨炼,可能连返回赛场的勇气都没有。

  割舍与复出

  9个月前,李娜没有想到今生还会有机会重新站在世锦赛的赛场上。

  那是今年1月,李娜正在家中带孩子,儿子刚刚4个多月,嗷嗷待哺。辽宁省体育局的领导,包括辽宁省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的教练来到她家中,希望她复出。

  国家体育总局自剑中心的领导以及国家击剑队也表达了希望李娜回归的愿望。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处于上升势头的中国女子重剑队团体受挫,战胜老对手韩国队后竟然在决赛中输给了日本队,暴露出状态不稳的问题。这也难怪,在北京奥运会之后,随着李娜等队员的淡出,中国女子重剑队大胆启用孙玉洁(微博)、许安琪(微博)等“90后”剑客担纲,并在短短两年多带领几名新人重新冲进世界前四位,表现已经不俗,但年轻队员在关键场次中偶尔会被压力挫败,也在为她们的年轻与经验尚浅付出代价。

  面对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子重剑队不能重蹈广州亚运会的覆辙。

  在这种状况下,李娜也犯了难。

  “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希望你慎重考虑。”辽宁省体育局领导的话,并没有给李娜太多的压力,但却让她左右为难。

  真的舍弃得下击剑吗?在北京奥运会上,处于巅峰状态的李娜仅拿到第四名,随后便逐渐淡出,结婚生子,有两年的时间未再踏上剑道……2006年世锦赛上,李娜曾和队友为中国女子重剑夺得世锦赛团体金牌,但这样的成绩对于她显然还不够。如今队伍需要,教练信任,李娜心中也仍存渴望。

  然而,如果复出,还没有断奶的儿子怎么办?公公婆婆已经70多岁,精力有限,身体不佳,真不忍心让他们带孩子。身为公务员的爱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忙起来两三天也回不了家,根本顾不上孩子。伦敦奥运会积分从5月开始累积,如果再不回归,时间上就不允许了……

  李娜心中无比纠结,动摇过,放弃过,考虑再三……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回到了剑道上,拾起了久违两年的那柄重剑。

  汗水与泪水

  重新回归,暂舍家庭和儿子,或许努力了半天,付出了许多之后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甚至根本无法达到过去的高度。

  在回归之初,李娜心里已经做好准备。毕竟她以往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击剑生涯走得较为顺利——1993年11月开始练击剑,1998年1月进入国家队。性格开朗,技术全面的李娜打法凶狠,攻防能力强,是中国女子重剑队中最早成名的一员,曾获得1999年亚锦赛女子重剑个人、团体冠军;2003年世锦赛女子重剑第三名;2006年击剑世锦赛团体冠军、世界杯悉尼站女子重剑团体冠军等荣誉。在国际剑联2007年12月于西班牙马德里年会上公布的2007年世界最佳运动员中,李娜因积分排名首位而获得“最佳女子重剑运动员”的荣誉,这也是中国击剑历史上第一次获此殊荣。

  “复出之前,这些问题肯定都想过的,毕竟有过2007年世界排名第一的鲜花和掌声,也有过2008年奥运会的惨重教训,对于一切都还比较淡定。”李娜说,她曾对自己讲,选择回来,就要做好每一天,不管成与败,自己努力过了,就不会后悔。

  可是现实和理想终归是有差距的。退役两年来,李娜的体能下降了很多,而此时她还没有给儿子断奶,边带儿子边训练的辛苦是常人没法想象的。

  “在辽宁队的时候,还能把孩子带到身边,白天训练,晚上很累很累,还要照顾孩子,牵扯精力,训练没搞好,孩子也没带好。”初为人母的李娜遇到了事业与育子的双重压力。

  一狠心,李娜彻底给儿子断了奶,送到了奶奶家。而她本人,也回到了位于北京老山的国家队。“回到国家队,感觉还好。这是我倾注了青春的地方,最年轻、最辉煌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很亲切很熟悉。希望小队员超越自己。”与李娜并肩站在一起的许安琪、孙玉洁,都是1992年出生的小将,年龄与她的剑龄几乎相当。

  刚刚回归国家队时,李娜的身体跟不上训练。其他人练完走了,她还会给自己加练体能。教练赵刚有时候都会看不下去,劝她不要练了。“身体确实不行,最近才跟上正常训练。这中间吃了很多苦,可是那能怎么办呢,路是自己选的,只有继续走下去。”

  雅典奥运会之前,李娜得了胆囊炎,每次大运动量训练后都会吐胆汁。如今病情虽已得到控制,但是李娜坦言:现在如果上了大运动量,不敢保证不吐。

  “女人要做到两面兼顾很难很难!但我想,既然舍弃了孩子,我就会做好每一天,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否则我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儿子。”这是支撑李娜全心投入的朴素理念。性子急,爱发小脾气,这是以往教练们对李娜的印象,但这次回来之后,他们发现李娜变了,对训练更为专注,更加投入了。对待事情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目标与重担

  从复出之时,李娜就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那就是伦敦奥运会女子重剑团体赛。北京奥运会期间团体赛取消,李娜失去了机会,如今,她不想再次失去。“如果伦敦奥运会还没设置女重团体的话,可能自己也不会下决心回来。”

  此时,中国击剑队为李娜和她的队友物色了一位资深外教——来自法国的勒瓦瓦瑟,人称“老瓦”。老瓦与中国击剑颇有渊源,之前多次到中国参加交流培训活动,是中国击剑队的老朋友。

  万事俱备,李娜的回归更是为中国女子重剑队增添了一缕东风,虽然体能尚未恢复到最佳,但国家队和老瓦一直都很看重李娜,“从5月份开始打奥运会积分赛开始,重要的场次,教练一般都安排我打收底,但是我的体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一些不重要的场次就不上了。”打收底对于一名击剑运动员而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在领先时要保持优势,在落后时要反追比分并拿下,压力之大,常人无法想象,因此击剑赛场上经常会出现在最后一局被对手连追数剑,形势逆转的情况。

  “中国女子重剑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李娜的回归对我们队伍的稳定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她的回归对我们明年完成奥运会的任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中国女重队主教练许学宁表示。

  “稳定军心”,李娜对于这样的说法挺高兴,“能获得国家队的信任,我很高兴,之前在国家队一直打1号位,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吧。”她说。

  世锦赛前,李娜和队伍早早来到意大利,参加了老瓦带领的训练营。那段时间,李娜感觉自己的状态在慢慢恢复,体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世锦赛上状态神勇的李娜。个人赛半决赛,李娜在最后1分钟时还落后对手三剑,凭借凶狠的打法,她接连得分,闯入决赛;团体赛八进四对法国,李娜在收底前接过了落后法国队三剑的局面,最终反败为胜;决赛,李娜依然在落后三剑时上场,但这一次却在追到平局后决一剑输掉,没有创造第三次奇迹!

  “没有想到什么落后,也没有计算过自己创造了几次奇迹,就是想着去打好每一剑吧。毕竟打团体和个人还不一样,更多的是有一种责任感。”李娜说。

  回归与期盼

  从意大利卡塔尼亚返回北京,李娜再次得到了鲜花和掌声,击剑这样一个略显冷清的项目也遇到了媒体机场接机的盛况。但这些对于李娜来说都不重要,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尽早回家,看望儿子。

  返回北京第二天,李娜便踏上了回家之路,队伍对她的特殊情况也是大开绿灯。当晚8点,李娜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儿子。一个多月没见,儿子长高了一截,小家伙看见妈妈先是愣了一下,“妈妈回来了!”李娜冲儿子拍拍手,儿子一头扎了过去……

  随后几天,李娜彻底把儿子带在身边,洗澡、换衣服、洗尿布,时差还没倒过来的她不顾辛苦,白天夜里都与儿子在一起,不过,实在是太困了,李娜也偶有疏忽,让儿子尿过几次床。

  “长时间在外面,回家就尽量多带儿子。”李娜说。

  “儿子看见金牌了吗?”记者突然想起在卡塔尼亚收获金牌之后,李娜说要把金牌送给儿子。

  “早就忘了!”李娜笑着说,“回到家里,就想好好带孩子,还没倒出工夫给孩子看呢,呵呵!”让李娜略有遗憾的是,儿子这几天还没有正式叫她一声“妈妈”。

  沉浸在喜悦中的李娜,似乎忘记了几天后,她就要归队,继续训练和比赛。等待她的,还有12月的国家队集训以及后面的一系列比赛。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伦敦奥运会。

  “我现在与以前最大的区别是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结果。对于伦敦奥运会,无论最终结果怎样,我都会无怨无悔。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伦敦奥运会将是李娜的第四次奥运征程,她说,这也将是她最后一次努力,伦敦奥运会后,她肯定会回归家庭,全力照顾儿子和家人。

  奋斗仍在继续

  记者:这是你参加的第12届世锦赛,拿到了一枚属于你个人的金牌,那是怎样的感觉?

  李娜:从1999年开始参加世锦赛,到现在,想想真的很快,这枚金牌拿到后,酸甜苦辣全在里面。

  记者:酸甜苦辣?具体说说呢。

  李娜:打个人赛决赛那天,回来之后才发现,脚指甲盖被踩到了,不知道是谁踩到的。已经青了、紫了……呵呵!

  记者:世锦赛之前你也说,恢复训练的时间不长,体力也不好。

  李娜:是的,恢复期比较短,体能是最大的问题。之前在辽宁队的时候,孩子一直带在身边,牵扯精力,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7月末8月初的时候回到国家队,体能有了一个大飞跃。当然,也是最痛苦的时候,身心疲惫。9月中旬,意大利邀请中国队共同训练,这段时间感觉和亚锦赛时不一样,自己的主动性很强,想要练什么,自己很清楚。

  记者:其实,你个人赛打得挺艰难的,尤其是资格赛两场单败上来,很难想象你最终能走到最后。

  李娜:说实话,这场比赛下来我浑身都是疼的。正赛对的都是排名靠前的选手,再加上打到冠亚军决赛,一共是6场比赛,等到冠亚军结束后已经抽筋了。

  半决赛很艰难,回想起来很后怕,输了就没机会拿冠军,好在当时自己把握住机会了,没有放弃。当时9比6领先,变成10比12落后,场上局势千变万化,自己也有点想法。到了1分钟主动权的时候,有点茫然,不知道自己在打什么东西,转眼又落后了两剑,差点就重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覆辙。当时就跟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拼了,努力了,就不后悔。最终,老天给了我机会。到最后4秒,我想,以前打得太正规了,就转了一种方式,成功最好,不成功也无所谓。

  记者:紧张吗?

  李娜:还好吧,更多考虑的是20秒落后两剑怎么去追。20秒内追了两剑,又落后一剑,还剩下4秒,还有一剑,重剑里面打两剑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感觉你和以前相比,在心态上改变了。

  李娜:经历了挺多的挫折,历练过了,心态上成熟了,处理问题也稳了。更多的是想在场上怎么去控制,关键的场次如何去控制。这可能是当了妈妈之后成熟了吧。大赛的失利、成功都是个过程,生孩子是个转折点。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不会因为性格上的事情,为自己找一个开脱。

  记者:北京奥运会前,你的排名非常高,是1号种子,但是却只拿到了第四名。还没有实现愿望,为什么就选择了淡出?

  李娜:在中国,到了30岁之后,女人面临着结婚生孩子,各方面都要牵扯精力,家庭、事业的目标都要重新选择。击剑不是我生活的终点。

  记者:那么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李娜:到大学当一名老师,在家里面生孩子、带孩子,过规律的生活。我是2009年10月25日结婚,2010年1月中旬就怀孕了,老公等了我3年。

  记者:想过自己会回来吗?

  李娜:没想到。更多的精力都专注在孩子身上,脾气也改变了很多,孩子一哭,就怕他有什么不舒服,这是孩子给我最大的触动。从孕育孩子到把他生下来,女人步入了另一个阶段,尤其是生完孩子,我几乎是自己带,虽然累,但感觉是一种乐趣,哺育小生命很兴奋。

  记者:但是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你就选择了复出。

  李娜:是的,很不忍心,有骨肉分离的感觉……作为母亲,我挺不称职的。但是没办法,既然选择了出来,就会有一些舍弃,是家人和爱人的支持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记者:复出的目标肯定是伦敦奥运会吧。

  李娜:是呀。虽然有太多的舍弃,但回到国家队的时候,我感觉很好。这里是我倾注了青春的地方,我最年轻、最辉煌的时间是在国家队度过的,很亲切、很熟悉,人离开了,但心还在那儿。回到这里,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也希望年轻的选手可以超越我,创造中国击剑更好的成绩。

  找到人生最佳平衡点

  看过一篇文章,说现代女性的不容易:家庭、事业、孩子、友情……如同杂技演员在空中转动的盘子,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疏忽。否则,一个盘子落地,全盘皆输。相信每一个现代女性都会有同感。

  身为运动员,一个30岁的妈妈级运动员,我想,李娜对此的感受更为深刻。

  一边训练,一边喂奶,李娜曾在刚刚回归之初选择了这样的生活,结果是身心疲惫,儿子也顾不上,训练也不能兼顾,每天下午一到四点的体能训练,她都是眼泪和着汗水度过的。而到了晚上,为儿子把尿、喂奶,睡不安稳,更是一名从事了大运动量训练的专业运动员无法完成的任务。

  好在,李娜在重压之下,没有崩溃,没有放弃,而是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暂时把儿子送到奶奶家,全心付出训练。其结果是训练成绩卓有成效,卡塔尼亚击剑世锦赛上的一金一银,该是最好的证明吧。儿子呢,虽然远离妈妈,但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也在茁壮成长,蹒跚学走,牙牙学语,已经会喊妈妈了,虽然这个妈妈远在千里之外,但儿子依然是她心中最大的动力与信念。

  母爱是无法取代的,李娜说,别人可以代替她照顾儿子,但不能带来母爱。这是她对儿子的愧疚,也正是这种愧疚,带动着李娜大踏步前进。她珍惜每一天的训练,珍惜每一场比赛,甚至是每一剑的处理。

  “我必须全力付出,因为我舍弃了孩子,如果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哪怕浪费了一分钟,我都会觉得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孩子。”这是李娜的理由,也带来了李娜的变化,助其破茧成蝶,越飞越高。正是带着这种心态,李娜说,她会为伦敦奥运会做好每一天的准备,不管结果如何,她都不会后悔。

  女人不易,获得成功需要付出更多。游走在诸多重压之下,兼顾各方面,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李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只要你付出,全心投入了,一定会有所收获,而这收获,并不单单是金牌本身。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李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