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记者随中国晚报伦敦奥运会先期采访团抵达伦敦,伦敦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伦敦电信塔顶端一圈“伦敦奥运会倒计时276天”的英文标语,提醒着来到这儿的每一个人,270多天后,这里将是全球的中心。我们也期待着与伦敦奥组委新闻中心执行官保罗先生的面对面。
昨天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伦敦金融中心的奥组委办公大楼,尽管提前几个月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就通过官方渠道提出了采访要求,但大楼大厅中央一侧伦敦奥组委前台的两位漂亮的黑人小姐还是盘问了我们好久,联系了十多分钟,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电子卡,来到了位于这座大楼的23楼。
英俊、挺拔、帅气、热情的伦敦奥组委新闻执行官保罗先生已经在电梯门口等候我们了。显然,保罗先生对我们的采访是有备而来,没等我们提问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了伦敦奥运会筹备方面的各种情况。
保罗先生介绍说,“2005年春天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年多的努力,现在留给我们的时间不足十分之一了,但我们欣慰的是,奥运会场馆建设已经大多完成,目前我们将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七万多奥运志愿者的选拔;二是大量场馆,无论是新建的还是改建的,得全部达到使用标准;三是对所有比赛场馆进行比赛测试,目前一共45项目的比赛场馆已经完成了19个项目的测试;四是得把所有的经费支出落到实处,做到与预算名副其实;五是让全英国市民都投入到伦敦奥运会中来,使奥运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筹备眼下奥运,重在长远效益
保罗先生向我们特别介绍说,他们现在正在为伦敦奥运会而全力以赴,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力求从长计议,能够取得长远的社会效益。
“比如说各位记者都关心的交通问题,我们不仅是为了奥运会,更是为了伦敦更加美好的未来,来着力解决伦敦的公共交通问题。”保罗先生介绍说:“伦敦奥运会期间,我们也会学习北京等地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开设奥运会绿色通道,让参赛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新闻记者能够优先得到交通的便利,但我们的工作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奥运会,使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得到优化和完美,即使在奥运会期间,我们也将动员所有的人,包括伦敦市民和参与奥运会的所有人员,都能充分地利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再比如,我们将通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进一步提高伦敦的城市形象,提高英国的国家形象,从而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英国参观访问,旅游观光。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伦敦奥运会,让更多的英国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在英国要将体育人口总量催升至200万。同时,鼓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与运动、实现奥运遗产的长远效应。除了在英国本土推行‘预备开始’的奥运教育项目,鼓励各学校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向孩子们普及奥运知识、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激情,名为‘国际激励’的全球项目也已在印度、孟加拉国、赞比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悄然‘播种’,引导1200万名少年儿童参与体育运动,。”
奥运期间,不会发生骚乱
在采访前,大多数记者都担心着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安全问题。因为就在8月初伦敦发生了严重的骚乱,由伦敦托特纳姆区点燃的街头骚乱、袭击和抢劫很快蔓延至伦敦东部的哈克尼区,这里是即将举办伦敦奥运会的5个行政区之一,一二天内迅速蔓延至伦敦多个地区。这场骚乱首当其冲的就是体育赛事被延期,全球足球爱好者关注的英格兰与荷兰足球队的比赛被取消。这不得不让人质疑:伦敦奥运会的安保工作是不是可靠?政府能否让民众和旅游者感到安全?
昨天,面对记者这个看似尖锐的问题,保罗先生却显得格外轻松。他信心十足地表示:“奥运会期间,像8月份那样低层次的骚乱活动不会再发生的。”
保罗先生的如此信心从何而来?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持续低迷,青年失业率高达10%,以致矛盾集中爆发。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此番骚乱主体为青年,而伦敦奥申委当年拿下2012年伦敦奥运会申办权之时,一大承诺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热爱并参与到运动中来。显然,伦敦乃至英国在得到承办权后,花了大量的精力针对青年民众进行安抚,毕竟奥运会对于英国民众的吸引力非常大,在已经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前两阶段售票中,英国民众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以至于出现官网瘫痪的景象,甚至递交多份申请的伦敦市长鲍里斯,都未能在随后的抽签中中签。
不得不说,这恐怕也是伦敦奥运会提出的“要”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
本报特派记者 朱仕农
(本报伦敦26日专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