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洁芸
游泳曾经是上海体育的一张靓丽 “名片”,从庄泳(微博)、杨文意、乐靖宜,到庞佳颖(微博)、徐妍玮、朱颖文(微博),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上海游泳人才层出不穷。但这几年,这个“拳头项目”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后备力量不足的尴尬。近日,记者以虹口区少体校为“标本”,对上海的青少年游泳人才培育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初衷:大半为了学技能
下午4点,位于虹口足球场北面的虹口区少体校游泳俱乐部门口,已经坐了不少接孩子的家长。从下午3点一直到晚上7点,虹口区里从幼儿园大班至高中的优秀游泳小运动员都在这里训练。所以学校门口的那三排座椅上,总是非常热闹。
和有些项目门可罗雀不同,青少年游泳算得上是“人才济济”。主管游泳的虹口区少体校副校长李希恩介绍说,每年,少体校会从全区幼儿园或小学招12到20个好苗子,为了保持这个项目的本土优势,一般以上海生源为主。“就招生来说,游泳的情况还算不错。”李希恩说,“70%到80%的家长是想让孩子学一门技能,或者主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
尴尬:人才流失很无奈
但是,即便是游泳这样的“热门项目”,随着孩子们开始升学,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渐渐凸显起来。
少体校的游泳池边,有一个人影一站就是整整1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楼启洲被这里的教练称为“最执着的家长”,从2001年开始,他陪着儿子楼清智学游泳,10年来风雨无阻。楼启洲感慨地说:“十年前,和儿子一起在‘娃娃班’学游泳的小朋友有30多个,现在儿子读高一,剩下的只有3个了。”从30到3,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形象地描述了青少年游泳人才流失的尴尬。
李希恩说,人才流失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家长们都张罗着帮孩子找个好学校,转向学业的孩子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有天赋的孩子;二是选拔运动员去二线队伍的阶段,没能入选的运动员往往就会选择放弃。李希恩说:“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做家长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出路:优惠力度盼加大
学习还是训练?这是横在家长们面前的一道坎。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家长最终还是会选择学业,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出运动成绩的概率实在太小。少体校门口,一位家长的话发人深思:“高考状元每年都会有,可是世界冠军要多少年才会有一个?”
为了留住好苗子,虹口区少体校也没少想办法。为了消除家长们的顾虑,少体校牵头和虹口区中州路一小合作,让小运动员可以对口在好学校学习文化课。这吸引了不少家长,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们一次次地面临“分岔”路口,好苗子的流失还是不可避免。
或许有人会和记者一样有个疑问:对体育特长生不是有招生的优惠政策吗?这些家长对此有他们自己的理解:“是的,高考的时候体育特长生会有20分的加分,但是一个孩子之前因为训练耽误的分数,可能不止200分!”
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如果体育和教育能够更加“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给体育生更多的升学“优惠政策”,让孩子看到更光明的未来,他们应该会支持孩子练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