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万人享受金秋北京马拉松盛宴 影星李冰冰参与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0月17日10:05  新闻晨报微博

  昨日上午九时,201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

  意料之中的是,来自“长跑王国”肯尼亚的马拉松好手,包揽了全程跑男子组的前三名。其中,阿迪达斯选手基普科里尔以2小时09分夺冠。全程跑女子组中,魏小杰以2小时28分05秒摘得第一,确保了中国女将在北马中的连续20年夺冠;而两届奥运会亚军、肯尼亚名将恩德雷巴则位列第三。

  但在这场3万人的奔跑盛宴中,无论是参加全程、半程还是迷你跑的人们,他们心中的冠军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影星李冰冰加入马拉松盛会

  今年的北马盛宴,老天爷特别给力。前两天的阴云和大风,昨天早上都不知躲哪儿去了。风和日丽中,置身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准备区,眼前到处都是身着橙色比赛服的跑者,“真是太令人叹为观止了!”北马官方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运动装备供应商、阿迪达斯的运动表现部副总裁麦彦仕连连赞叹,“从3万个参赛名额在130个小时内被抢光就足以看出,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喜欢健身,尤其是跑步。”

  而组委会所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更能说明现今国内马拉松文化的流行程度。譬如说,和去年相同的是,今年的参赛者中,20岁以上、50岁以下的选手,仍占总人数的86%;但今年,30岁到50岁间的参赛者,比去年递增了6%。而在学历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参赛者,去年占总人数的25%,今年则一下锐减到10%。

  当3万人开始一起奔跑,就如同游动的巨龙,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这样的诱惑让人难以抗拒,像影星李冰冰、央视名嘴沙桐(微博)等,也都纷纷投入奔腾的洪流之中,享受着这场马拉松盛宴。

  “为慈善而跑”模式首次引入

  这场奔跑在金秋京城的盛宴中,吸引人们的,可不仅仅是那些明星。许多面孔虽然陌生,但同样备受瞩目。

  马拉松与慈善的深度结合在一些知名马拉松赛事中,已经比较成熟。比如世界五大马拉松之一、伦敦马拉松赛事,就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选手,都选择了为慈善机构而跑。

  今年,是北马组办方首次将“为慈善而跑”的新运营模式引入中国。因此,跑者们大多还是以所在的俱乐部或组织为单位,其中,阿迪达斯特别设立的千人“酷跑团”,颇为引人注目。为帮助每一个跑者完成自己的马拉松梦想,“酷跑团”特别发动了一项挑战任务——“配速跑”,即能力相当的跑友,结成跑步节奏相当的小组,“配速”伙伴一路相互给力,完成艰苦的马拉松赛程,挑战个人极限。不只是挑战全程马拉松项目的高手结伴而跑,资深的阿迪跑者们也自发加入到半程马拉松、9公里及4.2公里迷你马拉松等不同的项目中,作为各个“酷跑团”的“兔子”,陪伴不同能力的跑友完成各自的挑战目标。

  科学助力,让长跑爱好者跑得更健康

  事实上,对于广大的路跑爱好者来说,今年的北马盛宴,早在三天前就开始了。要想跑,很容易,但要跑得好、跑得健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而从为期三天的北京马拉松博览会上,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全球最新、最具科技内涵的路跑装备信息,体验最纯正的路跑文化。

  去年颇受欢迎的“路跑学院”和“乐跑天地”,今年依旧是此次展会的活动亮点。尤其是“路跑学院”,几乎是从早到晚的讲座,受到众多很多路跑爱好者的热捧。作为马拉松达人、“阿迪跑者”,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健身教练,党琦也是其中的演讲者之一。

  他所给出的专业指导是,“要尽量避免运动损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准备开始跑步前,制定一个长期的跑步计划,这个长期至少要是一年的”。党琦进一步指出,除了做好运动前热身、运动补给、运动后恢复等各个环节,日常跑步时运动量的递增也很有讲究。“一般我们会建议,每周的递增量不超过上一周的5%。而且连续递增三周后,第四周就得减量,退回起始点甚至更低的量。因为人的身体状态就跟股票似的,有起有落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而起落中保持一个整体的向上趋势。”他说。

  而这样的训练计划,如今也有科技方面的鼎力支持。在阿迪达斯的科技体验区内,记者就发现,该品牌创新设计的智能跑步训练系统、手机应用(APP)“Micoach”,通过分别安装在身体和跑鞋上的三个传感器,获取、分析具体数据如心率等,可促使跑者更为有效地执行既定的跑步计划。

  此外,如通过3D足部扫描仪,寻找最适合自己足型和跑步习惯的专业跑鞋等体验项目,在该展区内也颇受欢迎。与此同时,阿迪达斯为本次“北马”赛事特别推出的明星跑鞋:adiZeroFeather北马别注版、SupernovaSequence4和adistarSalvation3,也都在此齐齐亮相。

  晨报驻京记者 陈敏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北京马拉松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