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微博)主席罗格来北京了,9月21日下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七家媒体受邀联合专访罗格。
离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不远处一片树林中的一座二层小楼,现在是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的所在地。下午4时15分,二楼会议室刚走出了于再清、刘敬民、蒋效愚、王伟等领导,众记者就蜂拥而入,摄像机、录音笔、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小小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的。
一开始就说好专访只有半个小时,早晨刚到北京的罗格然后还要会见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接着晚上在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上致辞。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罗格西装笔挺,打着一条红色领带,坐的笔直,有点帅,但有点累。
当本报记者问他一年都去过多少个国家、一年有多少天在飞机上,他又如何能保持充沛的活力时,罗格回答说,他一年有50天左右在飞机上,大约平均去60个国家,大约150天在世界各地。然后,他饶有兴趣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这三天行程的账”,先从布鲁塞尔到纽约,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从纽约到北京,然后从北京飞巴黎。“你用什么方法克服路途疲劳,让自己充满活力,你现在都有什么锻炼?”“我每到一地,都会在所住旅馆的健身房里锻炼,但这次到北京没有,这次有点忙,有点累,但现在已经不累了。”
短短半个小时,加上翻译的时间,罗格回答了包括“北京奥运会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武术会不会进入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比赛项目”、“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关系”、“体育科研对体育的作用”、“如何看待中国的武术、太极拳等项目”、“奥林匹克运动如何改变了世界”等十几个问题,已69岁的罗格思维敏捷、缜密,问题回答得很快,但滴水不漏,新华社记者问,武术等八个项目在竞争进入2016年里约奥运会,武术的机会有多大?罗格的回答是,“八个项目的机会均等”,新华社记者追问罗格本人最喜欢八个项目中的哪个,他的回答是,“我必须保持中立”。有的问题,罗格以最简练的方式回答,有的问题,罗格则展开回答,还带着很有风度的微笑。
北京广播电台和央视原以为是他们自己的“独家专访”,都各自准备了近一小时的问题。央视好几个频道都给这组记者“布置了任务”,其中还包括让罗格说好几句类似于“国庆、新年快乐”的中文,但最后采访被压缩成了几家媒体先每人不超过两个问题,最后几分钟自由提问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央视要求的中文祝福语,罗格也只说了英语。
采访结束后,罗格与迅速排好队的北京奥促会工作人员合影,他在北京两天排得满满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
“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改变世界,它只是让这个世界更好了一些。”在我的记忆中,两年前我在北京采访罗格时,他就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他的信念。(本报记者 周继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