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0日体育专电(记者王集旻)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中国代表团备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和科教司主办的2011年全国运动心理培训班20日在北京开讲,希望为中国健儿取得优异成绩捅破那“最后一层窗户纸”。
本次活动由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承办,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秋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据张忠秋介绍,去年体科所举办了首届运动心理培训班,当时来自国家各运动队的反响非常强烈,因此今年的培训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张忠秋说,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天,共有150余位来自各运动项目国家队以及省队的教练、领队、运动员或心理辅导人员参加培训,其中不乏知名教练。很多学员自带DV,打算将课程录制回去,进一步推广与学习。
本次培训班的主讲人多为心理学方面的教授专家级人物,其中很多拥有一线体育工作的经验,因此培训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填鸭,而是结合了心理学学科最新动态的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张忠秋同时是国家体育总局备战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心理专家组组长以及本次培训班的主讲之一。在他看来,伦敦奥运会近在咫尺,针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急需开展,如何将平日训练水平转化为有效战斗力,枢纽在心理,“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技水平的打折率,让运动员发挥正常水平、乃至超水平发挥”。
“为期9天的世锦赛,赛事组织者共出版了9期会刊,在总共9位封面明星中,有7位掉了链子未能摘金,他们都有夺冠实力,但最终还是心理失衡导致了失败,”张忠秋说。
除了运动心理方面的专家,该培训班还特邀军事心理学专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出谋划策,旨在能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带来沟通和管理方面的启发。
作为课程主讲人之一,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同与会学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验。他认为,中国的教练员们应该至少将心理训练放在与技术和素质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但重技术、轻心理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教练员存在的问题。
可喜的是,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和纠正。据国家射击队科研人员王英春介绍,目前几乎所有运动队都设有心理咨询服务,心理素质或许在运动员成绩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却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其地位和功能绝对不可忽视。
王英春说,心理减负不是大赛前两天通过跟运动员聊聊天就能做到,而是要贯穿于平日的训练和生活当中,这次培训班的主讲经验丰富,以案例为载体,对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