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火爆“环中赛”难掩自行车在民间的落寞“背影”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11日20:01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陈晨

  旨在赶超环法的2011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正在陕西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球22支职业车队的132名自行车好手也在为赛事锦标展开激烈角逐。赛事组织有序、参赛选手增多、媒体热度关注,升级后的环中赛进行得热热闹闹,一切似乎都在逐渐步入正轨。但火爆背后,自行车作为一项普及度高的大众运动,其基础在中国却越发薄弱。

  曾几何时,身为“自行车王国”,每天上下班高峰时的滚滚车流构成了中国大小城市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那时自行车更重要的角色是代步工具,但与之相伴的健身作用亦不容小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四轮开始逐步取代两轮,交通拥堵成为普遍的“城市病”,自行车愈发受到冷落。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自行车越来越少,骑车甚至被视为“没有身份”的象征。而当非机动车道上挤满了汽车、甚至被辟为临时停车场时,骑车不仅成了小众行为,甚至还有了一定的危险性,骑车人的背影更显“落寞”。经常骑车上下班的西安市民李昭就表示,非机动车道被开辟为公交车专用道后,自己骑车的道路被抢占,无奈之下只能骑上机动车道,给自己和机动车辆都造成了安全隐患。

  当“告别自行车”成为潮流,以车代步引领时尚,普通民众的身体状况却令人担忧。调查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连续两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小胖墩”越来越多。而刚刚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也表明,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均有所下降,中小学生、成年人、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持续增长,成年人的绝对力量和爆发力持续下降,老年人的力量素质有所降低。

  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分析认为,国民身体素质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以前大家走路、骑车上班,而现在很多人都是开车或乘坐公交上班,工作中的体力活动也大幅减少,很容易导致肥胖和超重。

  回看环中赛,该项赛事在去年创办伊始就瞄准了环法赛,也提出了在数年内达到环法标准的办赛目标。从比赛等级、赛事影响、选手水平等硬性指标看,升格为2.1级的2011环中赛似乎离世界顶级赛事更近了一步。但若论群众基础,环中赛仍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

  仍以创办于190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为例。作为全球最著名的自行车赛事,百年环法的巨大魅力不仅来自于其艰苦的赛段、云集的明星、旖旎的风光,还有普通民众对自行车运动的追捧和喜爱。当地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法国人不是在环法赛现场,就是在去看环法赛的路上”。而作为一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项目,欧洲“全民爱车”的氛围也已形成多年。绿色、低碳、环保是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主要特点,但其对心肺功能、四肢力量的绝佳健身效果,也是自行车根植民间、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更是欧洲人痴迷于此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近年来,以环湖赛、环中赛为代表的公路自行车专业赛事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受到关注。2009年,总人口仅为560万的青海,环湖赛现场观众人数就达到上百万人次。本届环中赛开赛后,尽管正值中秋假期,且西安一直阴雨连绵,但赛道两旁仍不乏热情观赛的自行车迷。

  然而,与自行车赛事在中国渐受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群众对于自行车的态度更显淡漠。在北京,许多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门可罗雀,车身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几成摆设。而一项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在拥有近5000万人口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常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仅有5万。

  赶超环法,形“超”更要神“超”。这绝不仅仅是自行车运动从业者、赛事组委会和运动员的“自家事”,而是更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以提升普通民众重新骑车乃至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便利性、安全性和持久性。

  当骑车可以被视为健康、时尚的出行方式,当人们开始习惯走出车厢、重新蹬起自行车,当在城市中的骑车空间不再被机动车挤压,那么,赶超环法,或许便不再遥不可及。(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环中赛 自行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