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运会志愿者:微笑小屋不只属于民运会 盼能保留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20:06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9月8日体育专电(记者张钦、李劲峰) 作为5.5万名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的一员,来自贵阳医学院的“90后”志愿者孙艺佩近几天走进街头的志愿者“微笑小屋”,服务公众。

  她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微笑小屋’有必要、很及时,愿它不只属于民族运动会,能够长久保留下来”。

  颇具侗族特色的建筑,白色的墙体上,写着“微笑小屋”的名字和服务内容。在贵阳市运动场馆周围,街头巷尾的168所志愿者“微笑小屋”连日来开门服务四海宾客。小屋内,地图、一次性雨衣、急救药箱、矿泉水一应俱全。

  本届民族运动会志愿者规模多达5.5万名,其中有4万人进驻微笑小屋,开展导游导购、信息咨询、交通引导等志愿服务。

  “我值班不到半天时间,就有30多人前来咨询。最频繁的一项服务内容是问路。”孙艺佩说,“这项服务看似微不足道,自己亲身体验,才发现需求量很大。”

  “来到‘微笑小屋’寻找帮助的,不仅有来自各地的运动员,也有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普通游客。”另一位“90后”志愿者邓世燕说,志愿者来者不拒,不管与民族运动会是否有关,都一样热心提供服务。

  贵阳医学院辅导员杨晖告诉记者,一些市民看到志愿者在“微笑小屋”服务后,主动前来请求加入,8日早晨,自己还接待了一位古稀老人。

  杨晖说,志愿者们已经感受到公众对“微笑小屋”的巨大需求,希望“微笑小屋”成为本届民族运动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基地。

  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马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贵州省早在2008年就设立了第一个“微笑小屋”,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基地,到第九届民族运动会召开之际形成规模。

  “我们会把部分‘微笑小屋’建设成为永久性基地,并推广这项志愿服务模式。”马雷说。(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民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