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在201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首场比赛中以2比3遗憾负于塞尔维亚女排,中国女排虽然没能获得“开门红”,但姑娘们的表现依旧值得肯定。在五局比赛中,中国女排在进攻环节的得分比对手多出9分,而这正是得益于全队在比赛中坚持使用快变战术。此外,二传魏秋月在比赛中的分配球值得称赞,她偶尔几次的二次球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漯河站比赛中,中国女排曾与塞尔维亚女排迎面相遇。当时,中国女排表现不尽如人意,以1比3负于对手。在那场比赛中,中国女排在进攻、拦网与发球三个主动得分环节的表现都不如对手。其中,中国女排在进攻环节中一共才得到45分,比对手少得了15分。
本场比赛,中国女排在首发副攻线上还是派出马蕴雯(微博)与杨珺菁这个组合,魏秋月则稳坐场上二传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比赛,魏秋月与杨珺菁的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默契程度,而她与马蕴雯之间则十分熟悉。比赛伊始,中国女排就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坚决使用快变战术,而马蕴雯与杨珺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们的背快、背飞以及短平快等快攻战术令对手的拦网队员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两位副攻进攻顺畅时,两位首发主攻王一梅(微博)与惠若琪(微博)的强攻得分率也十分可观。中国女排能够在首局比赛中较为轻松地获胜,除了与塞尔维亚女排没能及时进入比赛状态有关之外,快变战术的成功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此后三局比赛中,中国女排的一传到位率不如首局比赛,但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吸取了此前在逆境中一味寄期望于强攻打开局面、但局面反而更为被动的教练,即便是一传半到位,中国女排仍然敢于使用以副攻为核心的快攻战术,虽然在前四局结束后被对手将局分扳成2平,但能够在逆境中坚持使用快变战术,中国女排的表现值得肯定。
在决胜局中,中国女排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比分领先的优势,这与全队坚持使用快变战术不无关系。在该局的前半阶段,中国女排延续了首局的战术风格,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副攻打背快、背飞等战术球为全队打开局面,偶尔用四号位的强攻进行技战术组合的搭配,此举十分奏效,中国女排曾保持两分的领先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杨珺菁在本场比赛中的进攻得分率高达61.54%,马蕴雯的进攻得分率也达到了41.38%,这也印证了中国女排使用快变战术的正确性。稍有遗憾的是,在该局的局末阶段,惠若琪与杨珺菁的先后被拦致使中国女排失去比分领先的优势,加上中国女排在挽救赛点的情况下多次将希望寄托在主攻身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国女排在坚持使用快变战术方面的表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众所周知,对中国女排而言,只有坚持使用快变战术才能扬长避短,因此,今后如何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是中国女排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另一方面,魏秋月在本场比赛中表现出色,她的精彩分配球无疑是全队快变战术使用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与杨珺菁与马蕴雯的配合中,魏秋月在传背飞球时出现的节奏变化也是点睛之作。值得一提的是,魏秋月在本场比赛中偶尔几次的二次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中国女排在第二局比赛以19比23落后的不利情况下连得6分的精彩一幕,而为全队锁定该局胜利的正是魏秋月的二次球。
(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