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运村里掀起中国文化热 老外学汉语聊兵法包饺子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8月21日08:53  解放网-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严子健

  深圳世界大运会不仅是各国和地区大学生运动员展示竞技水平和交流体教结合心得的舞台,更成了老外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场所。

  “撒木”成“桩”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田径男子百米运动员萨姆·艾法,手握毛笔,歪歪扭扭地学写起中国字,而且还是在毛边纸上。“这可是我首次捏着这样软软的毛笔写字啊,而且还是写中文。”

  很快,萨姆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学会了用中文读写自己的名字和国籍。不过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不知是谁教他把自己的Sam,写成了“撒木”(见照片)。他还跟大运村汉语学习中心负责人吴明海开玩笑说:“如果‘萨姆’能变成‘撒木’,那‘约翰’不就成‘桩’了吗!”记者在一边也笑翻了天。看着我们两人有说有笑,萨姆也不甘寂寞起来,拉着记者要拍照,还扬起他的“墨宝”,非要来个亲密合影。

  汉语学习中心位于大运村商业广场一楼,这里房间不大,但常常都坐满了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大家庭。记者采访时发现,村内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员在主动学说汉语,“您好”、“谢谢”以及“再见”等常用语,成了外国运动员最爱说的话,学汉语热在大运村里成了时尚的代名词。

  三十六计

  让吴明海最惊讶的,是一个马来西亚小伙子。那天他走进汉语学习中心,一眼就看见了展柜里摆放的那排精美的古代竹简艺术品。“孙子兵法!”小伙子居然能用汉语脱口而出,然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简细细打量。吴明海惊讶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李小龙”,哇,原来还是“功夫大师”的“化身”。李小龙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印度裔马来人,从小迷恋中国文化,喜欢功夫,还对《孙子兵法》略通一二。后来学了医,这次是马来西亚大学生代表团的随队医生。“李小龙来我们这里是想学到更多的正宗汉语,他甚至说自己还懂‘三十六计’。哈哈,太幽默了。听得一旁好几个人都捧腹大笑。”吴明海告诉记者。

  “厨神”饺子

  当深圳大运会最大的两个代表团碰到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很多人想不到:比赛包饺子。在乔丹体育主办的“中俄友谊日”交流活动中,中俄两国运动员们,面对一团团早已准备好的面团和一碗碗香喷喷的菜肉馅,跃跃欲试。尤其俄罗斯运动员,在中国面点师演示时,就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轮示范后,一名俄罗斯代表团随团官员便登场献艺,和面、擀面、包饺子,仿佛并没有难倒他。更让人惊讶的是,最后他竟然顽皮地将包好的饺子的两个角捏在了一起,“饺子”成了一个“U”形,“这是我们俄罗斯的饺子,叫‘别了憋泥’。”“好棒喔!厨神哎!”大伙儿一阵鼓掌。一名排球运动员说,“能学到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还能发现中俄食品的共同处,太好玩了。”

  俄罗斯大体联主席奥列格先生居然还跟本报记者聊起了体育学院,临走时还说了一句:“请回上海转告姚颂平(上海体育学院前院长曾在前苏联莫斯科中央体育学院深造),说我向他问好。”

  (本报深圳8月20日专电)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大运 文化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