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 幸智敏 余海蓉
15公里滨海休闲带,361个新建和提升改造的公园,335公里区域绿道,17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30多条新增的公交接驳线路,1330多个新增公交站点,21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930公里新增污水管网,2011台新能源车,15000栋建筑立面刷新,4436万平方米屋顶改造……
借力大运,深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市更美了,出行更便捷了……
深圳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大运带来的民生实惠。
“办赛事、办城市”。办大运要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让市民感受到大运的好处,办大运的成果最后都要让市民可以分享。这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的大运理念。
“我们力争通过筹办大运会的过程,使深圳的城市面貌实现更大变化,以‘办城市’保障‘办赛事’,以‘办赛事’推动‘办城市’,既争一时,更争长远。”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掷地有声地说。
大运,成为深圳民生工程的“加速器”。
地铁时代:公交便捷全面惠“行”
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汇聚了逾千万人口,深圳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压力不断加大:小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交通拥堵点越来越多,车行速度越来越慢,公交“乘车难”多处涌现,市民呼声日益强烈。特别是深圳土地资源有限,光在地面上修路、拓路、架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何破解公交难题?深圳从上到下都意识到:要实现深圳公交根本改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网。
2004年底,深圳地铁一期工程1号线罗湖至世界之窗段建成通车,年轻的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四个拥有地铁的大城市。2007年1月,深圳成功申办大运会,轨道二期建设提速。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在2011年大运会举办前夕,全市要再完成轨道交通五条线路共155公里建设的目标。
4年多时间,在大运进入倒计时45天之际,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也兑现了申办大运时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6月28日,深圳轨道二期5条地铁线全面成网运行。加上一期工程,深圳的地铁运行总里程达到178公里。自此,深圳进入地铁时代。
地铁时代,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我终于不用再早上6点30分出门挤公交了!”家在布吉荣超花园、上班在华强北的王昕在网上发帖欢呼。乘坐地铁,让她再也不用为挤不上公交车、路上堵车等闹心事而烦恼了。
高效、准时、舒适、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已逐渐成为更多深圳人的选择。轨道交通二期开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175万人次,最高日均客流量215万人次,部分主干道车流量较地铁全网开通前下降20%左右。
地铁成网运行,也改变和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格局,特区一体化随之加速。
宝安、龙岗等很多过去让人感觉遥远的区域,现在都进入了一小时、半小时通行圈。
大运为深圳带来了5条地铁,地铁又带来地面的公交接驳。在地铁站点百米范围内459条既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深圳规划了130条公交接驳线路、调整了113个公交站点,编织起地下、地上相互接驳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不仅是城市轨道交通二期,配合大运会的举办,深圳提前规划、如期建成了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深圳机场二跑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七横十三纵”的高快速路骨干网,市内交通“10、30、60”时间圈已经形成:即深圳交通各主要节点在10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市中心在30分钟内可达宝安或龙岗,深圳任意两个节点在60分钟内可通达……
很快,深圳还将进入高铁时代,加上轨道三期的建设,密如蛛网的轨道交通,将让深圳的城市“半径”无限扩大,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深圳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环境改善:天蓝水清多方惠“居”
“龙岗河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在龙岗河龙城广场段,骑车经过的龙岗居民贺玉荣对记者说:“以前的龙岗河又黑又臭。现在龙岗河的河岸绿了,河水清了,再也没有异味了。我还时常会带小孩来这边玩一玩,变化太大了!”
与贺先生有同感的还有在新洲河畔福田花园小区1栋住了十几年的左女士:“河流整治以后,再也不用过整天关门闭户的生活了,推开窗子,空气很清新。”
为了实现城市环境的提升,迎接大运会的到来,深圳大力实施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深圳河、坪山河上游水质分别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龙岗河上游水质达到II类标准;主要河流中下游除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外,其他指标基本达到Ⅴ类标准……
截至目前,深圳治理河道总长492公里;新建、扩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1座,处理能力390万吨/日,比2005年提升了1.2倍;市政排水管渠1.2万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3平方公里,万元GDP水耗20.3立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81%,污水再生利用率从2005年的不足1%提升到目前的3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深圳的河流,正逐渐变得清澈。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绿色”大运和“水清、岸绿”的庄严承诺已经兑现。
不止是河流,近来,市民也能明显感受到:灰霾少了,天空蓝了,深圳空气质量更好了。
开展火电厂脱硫工程、“油改气”工程、低氮燃烧器改造、关停小火电机组、全面推动工业锅炉淘汰和家具制造企业喷涂生产线挥发性有机物(VOC)治理;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扩大黄标车限行路段,在全省率先完成油气污染治理,2011台新能源车上路……
我市推出的一系列强有力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见到了成效。
市人居环境委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空气质量的确在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在17-109之间,达到Ⅰ级(优)空气质量的天数为67天,达到Ⅱ级(良)空气质量的天数为111天,合计占总天数的98.3%。进入6月以来,深圳的空气质量更是达到了5年来的最好水平。
景观提升:扮靓城市处处惠“容”
8月6日,在大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全体市民迎来了一个盛大的“公园开放日”。深圳最长海岸线公园——深圳湾公园和全市其他360个新建和提升改造的公园同时开园,这不仅是一份大运贺礼,更是一份民生厚礼。
至此,今年年初我市承诺在公园建设方面的民生实事已全面兑现。
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下,今年以来,我市共新建各类公园141个,提升改造公园220个,建成各类特色文化街数十条,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发展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824个,成为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
早在2009年10月,深圳就借鉴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城市的经验,及早谋划,决定以迎接大运会为契机,与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城市更新等相结合,组织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和整治行动。
经过近两年精心的梳妆打扮,不仅扮靓了城市的主次干道,而且将环境提升从主干道延伸到社区、延伸到群众身边,并实施各类城中村的综合整治,让市民拥有一个洁净、有序、宜人的生活环境。
如今,车行在城市的主干道上,映入眼帘沿路新栽的小叶榄仁、凤凰木、香樟、榕树等热带植物和乡土树种,形成一道道线条,绘就美丽深圳的绿色景观图。
俯瞰这座动感绿都,苍绿山地与城市园林水乳交融,随处可见的公园与粉刷一新的建筑珠联璧合,组成迷人深圳的绿色写意画。
步行在335公里的区域绿道上、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城市中心公园、大运山自然公园等让市民享受到更加绿色、健康的都市生活。
遍布市区的现代化体育馆,让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到运动健身的乐趣。
市容环境提升,做的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例如各区在打造特色街区过程中,结合旧城旧村和旧工业区改造,更新替换了楼体内隐藏的管线设备,对楼宇进行了加固。以特色街区为载体推进的“三旧”改造,正在从业态调整的角度,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而达到整体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内涵的目标。居民们也从中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龙岗大康村的居民高兴地说:“现在,家里的老房子外观变得这么靓,租金都涨了。”
新大运,新深圳。
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社会管理明显提升,借力大运,市民的素质、公共文明也明显提升。
宜居城市,绿色深圳。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已经深切感受到大运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改变和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