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敏
“抓紧时间,下课啦,下课啦!”清华大学跳水队总教练于芬笑着,冲不远处的那群孩子们喊道。此时,已是晚上七点多,清华陈明游泳馆里,依旧人声鼎沸。
这一天的训练课,从下午两点开始,已经过去了五个多小时。可无论于芬怎么催促,不愿就此下课的却是孩子们自己!他们一个个地又走上跳台、跳板,每一次跳完后从水中探出头来,第一个寻找的就是于芬,用他们那稚嫩而渴望的目光问道:教练,我这次跳得怎么样?
此时,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跳水大战中,10枚金牌已经全部被中国队包揽!
中国跳水的大版图上,当这样两个场景遥相呼应时,其多彩的未来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无论哪种模式,彼此都有相互推动作用
施廷懋是谁?在此次世游赛女子1米板决赛之前,这个名字还显得十分陌生。而当这个年仅19岁的重庆女孩最终击败另一名中国选手王涵,夺冠之际,也同时将人们淡忘许久的“清华跳水”重新拉回公众的视线。清华跳水队,正是施廷懋的世界冠军起跳之地。在其夺冠后,于芬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表示祝贺,“我们都为施廷懋高兴,毕竟她曾在清华训练了9年多。”从清华跳水池走出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名单再度更新,而在施廷懋之前,是伏明霞、劳丽诗、周吕鑫、王鑫、林跃、何姿……
于芬并没有来到上海世游赛的比赛现场。“这次去不了,有个夏令营要弄。”她笑着对记者说。那个夏令营中,有些小的体操选手想改练跳水,希望于芬能帮着看一下。
巧的是,在开始练习跳水之前,施廷懋也曾练过3年体操,后来因为重庆没有专业的体操队而改练了跳水。 12年前,她进入了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清华跳水队。“她刚来时,什么都不会。”于芬说,“2008年之后她慢慢转为跳板,离开清华队之前,全部的难度动作她都会跳。这一次是她首次参加世锦赛,她也把握住了机会。”
施廷懋的夺冠,让人们再次想起清华跳水队的同时,也因她的国家队编外身份,而想起了此前清华跳水队和国家队之间的一些恩怨。
此次世游赛上,施廷懋是继去年亚运会后,再度以地方运动员身份代表中国出战。广州亚运会上,她夺得了双人3米板冠军和个人3米板银牌。而那也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洲际大赛。再之前,她已在全运会等国内大赛上多次取得过前三名的好成绩。
随着她在世游赛夺冠,关于清华模式和国家队的举国体制间的比较,再次被人们提及。“不要去比较,一比较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时至今日,依旧快人快语的于芬已经看淡许多事情,她说:“不要把任何一种方式极端化,不要认为它是最好的或是不好。应该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它的经验和教训。大家要自觉地主动地去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形成一种对立,比较来、比较去的。”
在她看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任何模式的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有彼此相互推动的作用,而且,“责任不同,意义也不同”。
坚持体教结合,不只为培养顶尖选手
从地方队到国家队,再到清华跳水队,于芬经历无数风雨,但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却始终未曾消减。而现在,眼前这群十一二岁的小队员们,赋予了她不同责任的同时,也带给她别样的快乐。
现在她的手下训练的近20名孩子们,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之中,有短期求学的,比如梅根,这个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俱乐部的青少年选手,不久前在于芬手下练了两周时间。更多的则是长期的学生,譬如11岁的刘琬琪。她是现在该队中训练时间最长的一个,有近三年时间了。现在,她在附近的北京清河五小随班就读,父母也都一起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附近租房,陪着她读书和训练。还有来自香港的张天乙,今年13岁的他,在这里已经练了三年。于芬介绍:“在香港这个年龄段的跳水选手中,他是绝对的冠军,明年他就14岁了,想去参加伦敦奥运会。”
虽然已经放暑假了,但这些孩子们显然更愿意将假期时间花在练习跳水上。而孩子们的这种热情,也和所处的这种训练模式不无关系。“我们的训练时间比专业队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更有效的训练方式。”于芬说。
她表示,现有的环境下,这样的试验还是一种补充和探索,但“不管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事业,只有大家找到共同的需要,一起去努力,这件事情才能做得顺利。这么去想,整合各种模式,我想这会是中国跳水一个大的发展需要”。
来到清华跳水队训练的这些孩子们,和陪着他们来北京生活的家长们,所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获得于芬这样名师的指点。
刘琬琪说:“我以前也在省队训练过,但更喜欢现在的环境,主要是文化学习能够保证。我和队友宋首霖一个班,成绩基本是班上的前两名,虽然训练、学习两边跑,但很开心。”她在队里的大部分小伙伴们,都和她一样,在清华附近的学校就读,平常半天学习半天训练。
有研究数据表明,每4300个运动员中才有一个人能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如果选择练体育,将来又没能取得足够好的成绩,那退役之后怎么办?当初,受清华大学的邀请、成立清华跳水队后,于芬曾随学校领导前往美国的九所大学进行考察、访问。那次美国之行,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在这些大学里我们发现,美国的高校引以为傲的有两类学生: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是世界冠军。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为美国代表队贡献了16块金牌,正好是中国代表团夺得的金牌的总数。”这也是她这些年来坚守这块体教结合试验田的原因之一。“即便这些运动员们将来不能成为顶尖选手,他们也能够通过跳水这个体育专长,争取好的学校的奖学金。”于芬说。
而跳水的魅力,更是从这个试验田,向外扩散着。在带队训练的同时,于芬还要带领更多的清华学子们上跳水选修课。这一选修课开设已有近10年的时间,现在每学期都开3个班。现在,清华大学还有了自己的跳水协会,并每年举办校内跳水比赛,这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