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赶国际品牌道路仍长:国内自行车赛急需加速升级

  7月,当108岁高龄的环法赛开启大幕之时,在碧波浩瀚的青海湖畔,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迎来了10周岁的生日。

  如果以时间的标尺丈量这两项赛事,稚嫩的环湖赛显然无法与百年历史的环法赛同日而语,无论赛事级别、车手水平、比赛规模,还是商业运作、赛事影响力和观众参与度,都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不过,这一切并未动摇环湖赛追赶环法赛的梦想。2011年的环湖赛,首次走出青海、跨省骑行,在奖金设立上也高居亚洲同级别赛事的榜首。在环湖赛的发展蓝图上,打造“中国环法”的轮廓正日渐清晰。

  而在环湖赛的身后,越来越多的国内自行车赛跻身体育舞台,环中赛、环海南岛赛、环崇明岛赛……10月,主打“与环法同级别”的首届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也将亮相。然而,赛事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赛事品质的同步提升,从媒体到观众,似乎总会感受到,很多本土自行车赛“瞄准环法”的目标仍然停留在口号上。环法赛的精髓,决不仅仅在于光鲜的外壳或过人的硬件,其追求完美的办赛格调和百炼成钢的运营细节,才是我们的自行车赛最为欠缺也最该学习之处。

  向着环法赛骑行,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路程?这是本期《体坛圆桌》的追问,更是留给国内自行车赛主办者的思考。

  奖金不给力 赛事级别低

  真正顶尖车手何时到来

  郑轶:作为一项体育赛事,竞技水平高低是重要评价指标,国际一流赛事需要一流选手的参与。近几年国内自行车赛加速升级的趋势明显,但如何吸引高水平车手和车队参赛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田俊荣:我们的自行车赛没必要去跟环法赛比车手档次,毕竟环法赛有100多年的历史、高额奖金和高积分,一流职业车手肯定要参加的。我们的目标虽说要追环法赛,但现在达不到这个层次。以环湖赛为例,与环法赛同期举行,就邀请洲际顶级高手挑战高原极限,也是自己的特色,让观众在7月“欧洲看环法,中国看环湖”。

  姜学华:对于职业车手来说,参加环法赛是一生的追求,如果让他们在奥运会和环法赛中选择,100%的人都会去环法赛。我觉得要吸引世界一流车手,这项赛事就要有分量,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果没有电视转播,受众面窄,广告赞助也跟不上,很难扩大赛事的影响力。

  王霞光:吸引高水平车手,依靠的是赛事自身的吸引力,包括奖金、赛事级别、影响力等。做个比较,环法赛的总奖金是320万欧元,而今年的环湖赛奖金提高了才50万美元,这么大的差距,当然很难吸引一流车手参赛。至于广告赞助,差距更加明显。

  团队临时凑 行政干预多

  赛事组织何时不拖后腿

  郑轶:目前,国内体育赛事普遍存在“硬件易追赶,软件难提升”的问题,自行车赛也难逃怪圈。我们常听到某某赛事标榜“向环法赛看齐”的宣传语,但实地考量赛事品质、服务意识等软件,显然与环法赛相差甚远。

  田俊荣:环法赛的成功得益于专业的运作团队,野外比赛结束10分钟,比赛结果就能传送给全世界,由此可见赛事组织的完备。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办比赛,往往是临时抽调人来组织。由于团队不固定,工作缺乏连续性,又没有细化的分工,导致组织者事无巨细且样样不专,创新更无从谈起了。

  姜学华:组委会水平上不去,赛事质量就不行。环法赛比赛结束两个小时后去现场,会发现一切已迅速恢复原貌。组委会团队再连夜去另一比赛地点,等第二天早上一看,所有设施都各就各位。整个赛程每天都按部就班,多少年都一样。而我们的比赛,经常是临时拼凑的团队,人员流动大又不专业,赛事组织漏洞较多。

  王霞光:既然是面向市场的职业赛事,就需要专业的公司来运作,如此才能保证连续性。国内自行车赛主要是政府主导,像封路等事宜由政府出面协调比较好办事。但是,商业赛事一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行政力量参与过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职业赛事的办赛规律。

  宣传不到位 市场开发难

  比赛氛围何时才像节日

  郑轶:环法赛被誉为法国“人民的节日”,每年赛期,世界各地的观众前来观赛,场面极其热烈。而反观环湖赛,每年据统计有逾百万青海人现场观赛。但在青海之外,环湖赛的影响力依然有限,比赛氛围也有不小差距。

  田俊荣:这反映了观众、媒体和企业三者参与度的问题。打造赛事品牌就是挖掘文化底蕴,环法赛融汇了法国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同时,环法赛也是商业展示的最佳平台,吸引了全球商家和观众,也赢得巨额经济收益和广泛影响力。而我们的比赛总是就赛办赛,没有什么特色活动,也没有故事,宣传点太少,触动不了观众的兴趣点。

  姜学华:比赛氛围不热烈,跟国人对自行车运动不够了解直接相关,只有了解、喜欢才会关注比赛。自行车运动在我国地位不高,宣传力度不够,老百姓可能会去跟风打网球、打高尔夫,却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国内自行车赛事组织水平不高,观众到现场看比赛,没什么娱乐。

  王霞光:要办国际性赛事,必须有国际视野。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赛事的影响力。宣传不到位,比赛办得悄无声息,就成了自娱自乐。我们还可以培养、挖掘自己的明星车手,利用明星效应提升赛事知名度。另外,可以结合体育旅游多办一些相关活动,为自行车赛融入更丰富的内涵。

  发展少规划 特色不鲜明

  国内赛事何时铸就品牌

  郑轶:在环湖赛的示范带动下,近年来国内自行车赛事频频上马。但目前看来,这些自行车赛事质量参差不齐,个性不够鲜明,甚至有同质化发展的倾向。若想打造经久不衰的赛事品牌,国内自行车赛还要往哪里使劲?

  田俊荣:职业自行车赛越来越多是好事。但一项赛事如果没有创新,终究会价值贬值、日渐萎缩。未来的首要工作就是创新,创造吸引观众的看点。其次是制定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第三是不能照搬别人的套路,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进行可行性规划,以赛事为中心,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元素融纳进去。

  姜学华:我认为政府要支持自行车运动,也要对自行车赛事进行统一的管理、审批。一项赛事不能只做三五年,打造品牌必须长久,形成一定的历史积累才有生命力。办自行车赛事一是要贴近当地人民,二是融合地域特点,三是加大宣传。办赛不要求大求全,搞出一个特色就能吸引人。

  王霞光:国内自行车赛起步晚,得慢慢培育这个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至于创新,必须遵循办赛规律和实际情况。比如环湖赛已经走出青海,以后可能还要拓展到宁夏甚至更远,这是否会偏离青海湖的核心特色呢?再如,环中赛的终点设在天津,选手们要从成都赛段飞过去比赛,这是否与自行车运动绿色、环保的理念相悖呢?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国内自行车赛事探索中的迷茫。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自行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