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运会新闻发言人:办赛事更办城市 争一时亦争千秋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7月19日10:14  新华网

  新华社深圳7月19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王传真 詹奕嘉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倒计时的日历一页页翻过,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深圳。8月12日,这座年轻的城市将开始正式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办一届“更成功、更精彩、更有影响力”的大运会。

  这场全球大学生的青春盛会将会给深圳带来什么变化?上千万深圳市民将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举办者如何看待社会舆论对大运安保是否“扰民”的质疑?深圳大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黄国强、深圳大学传播学博士潘晓慧、深圳广电集团主持人王梅3位深圳大运会组委会专职新闻发言人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深圳大运会的筹办成果、社会影响和创新特色等一一作出阐释。

  立足长远 为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新华社记者:无论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还是世博会之类的大型国际性会展活动,对举办城市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请问本届大运会对于深圳的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提升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积极作用?

  大组委专职新闻发言人(以下简称发言人):以筹办和举办大运会为重要抓手、有力推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改善市容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扩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这是深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一项重要抉择。

  目前,深圳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共布设586个常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立环境空气预测预报系统,制定不同阶段大运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比赛海域“赤潮”防范预案、大运会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等。这些环境建设着眼于长远成果,在大运会结束之后仍将长期发挥作用。

  为迎接大运会,深圳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网。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绿道412公里,其中区域绿道335公里,超额完成广东省下达的区域绿道总目标。

  新华社记者:今年6月,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全线开通,深圳地铁里程数由22公里增至178公里,通车里程数位居全国第四,这是否也是大运会带给深圳的“福利”?

  发言人:历时四年半建设、投资金额达750亿元的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全面开通试运营,堪称深圳城市建设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民心工程。

  对比国际现代城市地铁的发展史,新加坡经过23年才使地铁里程达到111公里,韩国首尔地铁建成134.9公里也经过11年。面对工程量大、技术复杂、雨季较长等难题,近10万名深圳地铁建设者穿越地下熔岩群,跨越楼宇、河流和正在运行的大型交通设施等危险区域,仅用四年半就使深圳地铁从22公里跨越式发展到178公里,令原本40多万人次的日均客流量提高了5倍,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深圳速度”。

  网络化的地铁促成城市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的发展态势,并为发展绿色交通创造出巨大空间。深圳正积极推广电动汽车及配套设施,大运会期间将投入2011辆新能源汽车,预计到2012年,深圳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3.4万辆以上,到2015年达到15万辆,为降低碳排放、建设清洁低碳城市打下基础。

  毫无疑问,地铁建设势必会给市民带来一些不便,甚至烦恼多过愉悦。但地铁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交通状况,更多看不见的正面影响将在未来逐步显现。深圳市委、市政府还在地铁交通二期工程中进行创新尝试,如引进香港企业经营等,留下值得珍视的制度遗产。总之,我们正以实际行动履行“从这里出发,不一样的精彩”的核心理念;既要争一时,也要争千秋。

  内外均衡 加快特区一体化步伐

  新华社记者:30年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深圳也有诸多“成长的烦恼”,特别是原特区内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原特区外则发展滞后,特区内外严重失衡。请问筹办本届大运会对缩小特区内外的“发展鸿沟”是否有所助益?

  发言人:深圳发展速度令人称奇,但其发展质量尚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原特区外地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民生问题“欠账”较多,这不能适应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需要。因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筹办大运会的契机,着力推动原特区外的经济社会建设,加快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

  深圳成功申办大运会之后,地铁网络、大运中心等重要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特区管理线外宝安、龙岗两区相对落后的面貌,使原特区外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迅速跃升。地铁直通大运中心,深惠路与深南大道一样顺畅靓丽,新建的体育场馆更迈进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大运会共使用63个体育场馆,其中新建的22个场馆有一半以上布局在原特区外地区,这将会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改善原特区外地区的公共福利事业。龙岗区还新建一个占地49.2万平方米的大运村,赛后将作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的组成部分。

  因为大运会,“关外”不再是深圳的“软肋”和“短板”。原特区外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品质的改善,不但有助于加快实现与市中心一体化的发展,也将加快珠三角一体化的步伐,更加有利于促进深港合作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尊重民意 创新社会动员形式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深圳没有硬性推出赛时单双号限行的政策,而是倡议“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给力大运”,让市民自觉为大运会创造更好的出行环境。类似这样尊重民意、进行社会动员的创新之举,是否意味着本届大运会力图在社会建设方面体现“不一样的精彩”?

  发言人:深圳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经济建设一头独大,而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管理与创新相对不足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筹办大运会时特别注重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创新。

  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正在得到响应。比如“绿色出行”行动就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共建、城市共建、绿色共建、文明共建的共识将融入我们的城市精神。

  志愿者队伍是深圳近年来加强社会建设、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结出的硕果。深圳25万名身着“红马甲”的义工将整体转化为城市志愿者,深圳高校的八成以上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全市志愿者已达127万;深圳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投身奉献大运会。因为大运会,青春、爱心、创新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凸显着这座城市的强大活力。

  迅速发育的社会组织,正逐渐成为深圳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和社会管理的多元平台。此次大运会选择让社会组织承接志愿者U站平台,提供动员招募及志愿者服务。这显示出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也反映出“开放大运”为社会组织所创造的广阔空间。

  欢迎监督 安保力争少扰民

  新华社记者:今年以来,深圳大运会的筹办在获得各方赞誉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受到舆论关注与质疑的问题,特别是安保是否会“扰民”。有媒体认为这是深圳大运会不自信、不开放、太紧张的表现,请问举办方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发言人: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媒体对相关问题的报道,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是对深圳筹办大运会的关心和监督。一个重大活动在一个城市举办,确实会对现存的一些管理办法和秩序带来冲击,所以每个城市办赛期间、活动期间调整一些管理政策也是必要的。

  举办一届和平、友谊、文化、青春的盛会,是深圳代表中国申办大运会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个承诺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安保。不光是深圳大运会重视安保,国际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也都受到举办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9·11”以后,各国办大型活动时都把安保和反恐当成头等大事。

  由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云集在一个城市,任何一件治安事件都可能演变成国际性事件,所以对于大运会举办城市来说,如果深圳在安保和城市管理上没有足够保障,等于我们没有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是对这个城市、对全体市民、对各国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

  深圳大运会开幕可能会有若干国家元首到场,几千名运动员遍布全市几十个比赛场地,加上观众,这数百万人的安全是一个重于泰山的问题。做好安保不光是对参加大运会的人员负责,也是对深圳市民负责。

  不可否认,安保工作不可避免地会给市民带来一些不便。目前我们正根据民意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更亲民、更人性化地实施安保工作,竭力做到安全而不扰民,同时也希望得到市民的理解与支持。

  深圳大运会新闻发布建立了三级新闻发言人体制,包括大组委3名专职新闻发言人、专项工作新闻发言人和赛区、场馆的新闻官共计129人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我们保证向海内外媒体和公众公开、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有关大运会的权威新闻信息,为媒体提供良好的新闻资讯服务。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依然会把社会的关注、媒体的批评以及市民的建议作为我们不断改进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动力。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