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病增加,身体机能恢复减慢,队内竞争激烈,他真的开始有危机感了!
蓟县训练基地,陈一冰(微博)再熟悉不过的地方。2006年他夺得自己的第一个世锦赛冠军前,正是在这里调整的。那一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那是他第一次接受那么长时间的专访。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甚至有些羞涩。陈一冰说,那时他终于登上了中国体操队的世界冠军榜,他很希望在自己的照片上添加一个五环标志(奥运冠军)。两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上,他梦想成真。时光荏苒,距离陈一冰的成功起步转瞬已是五年。和之前的每年一样,他又一次随队来到这块福地封闭训练,备战10月份开赛的东京世锦赛。
对于蓟县训练基地,陈一冰的感情是复杂的。用他的话说,又恨又爱,如今更多了一份珍惜、留恋和不舍。说恨,是因为一到封闭训练时刻,就意味着该收心了,又要有大赛任务了,而这里过于封闭的环境让他那颗年轻的心有些无法忍受,得熬着,有时候感觉挺痛苦;说爱,是因为这里是体操队的福地,他的成功也是从这里储备之后得到的,这里是他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地方。说珍惜、留恋和不舍,是因为他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离退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封训的机会越来越少,突然就有些伤感。
五年前,陈一冰成功起步,上升势头正猛。此刻,他有时候甚至自嘲“老了”,语气中会有些无奈。让他心生无奈的并非只是年龄的增长,还有随之而来的伤病的增加、身体机能恢复的减慢,以及队内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真的开始有危机感了。手腕、肩膀、膝盖、脚踝、跟腱,各个“零件”的伤病让他根本无法坚持系统训练,而他又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一练不好他就异常烦躁。主管教练王红卫经常安慰他,要学会退一步,能够参加训练保持住就行。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狠了,别和自己过不去,毕竟该拿的都已经拿过了。可是陈一冰是真的着急,他坚持的目标就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不仅仅是参加,还要出彩儿。“不能因为我年龄大了,大家同情我让我上。如果只是为了参加而混上去,那没有任何意义,更是对整个队伍的不负责任。要上的话,就必须有好的状态和表现,也就是说,必须为队伍拿分,否则还不如把机会给其他人。这个队伍需要我,这是我最大的动力,所以我必须负责任。”
伦敦奥运会团体赛制改为533,和如今的633相比,意味着还要拿下一个人,陈一冰自然有压力。“年轻队员能上量,能用数量来‘磨’一个动作。我们组里那两个小孩儿才20岁,一个动作每天能做15至20次,而我每周能做到这个数量就不错了。现在半天只能做2至3个动作,一天5个,奥运会那会儿起码要多一倍。以前我也是用数量堆积质量,但是现在只能靠经验来弥补训练数量的不足了。我现在咬咬牙一天也能做10个动作,但是转天就不能动了。”7月13日,记者前往蓟县训练基地采访。上午正值队伍调整休息,已经10点半了,若不是记者给他打电话,真不知道他还要睡到什么时候。最近,确实是太累了。午饭过后,他又去午休了。下午训练,他双腿戴着沙袋,两个一共是6公斤,做15个举腿,碰到杠子才算1个。下来再做两头起30个,结果就是第二天腹肌酸疼得不得了。
看着那些活蹦乱跳的年轻队员,陈一冰说,他很羡慕。那份羡慕中,有着他曾经的年轻、青春活力和过往岁月。随着年龄的增长,控制体重也越来越困难。114至115斤,是陈一冰最理想的体重状态。现在却是118斤,别看就那么几斤,做动作时影响却是相当大。 “以前我就是给自己增加长跑训练来减体重,很累但是睡一觉也就缓过来了。现在不行了,转天就没法训练了,所以只能靠少吃。一天按时三餐,主要是保持规律性,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反弹。我注重早餐质量,一天主要就是靠这一顿,午餐正常,晚餐只吃水果和蔬菜。以前一周就能减个三四斤,可是现在估计得要一两个月才行。”为了减肥,为了能有更好的状态,现在有时候即使是半天训练,他也会自己加练。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结局”和“终点”不会让自己后悔。
陈一冰一向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头发总是打理得很有型。而这一次封闭训练前,他却意外地理了个光头。这样的“小和尚”发型,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聪明的一休》。“封闭训练两个月,不能出去,肯定也没时间理发。剃成光头,可以完全不用管了,等封闭训练结束后再说吧,现在没有闲心顾及发型了。”封训日程过了三分之一,他的头发也开始“支”出了寸来长,确实是没型了。以至于当记者问他最近拍没拍照片时,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都这形象了,还拍什么呀?“过段时间头发就该长了,等到世锦赛时要打理利索,上场形象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精精神神的。”
封闭训练两个月,不理发,不回家,少娱乐。
大赛当前,他没有精力再分心了
这些日子,陈一冰的全部心思都投入到了训练中,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我也没回去过,我父母也没来过。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也不能搞特殊。”这期间他参加的两次活动,都是队里安排的。一次是6月30日参加了时代先锋表彰,那是对他的认可和奖励。一次是7月7日在蓟县参观了抗日纪念碑,又一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每一次,他心中的责任感都会增加。至于一些社会活动,他都推了,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知道自己现在最该做的是什么。大赛当前,他没有精力再分心了。
蓟县基地幽静封闭,是个非常适合训练的地方,但是对于队中这些80后、90后玩心正重的队员来说,有时候确实会感觉很枯燥。连陈一冰也会觉得“太无聊了”。好在这些年他也习惯了,不训练的时候,总会找些事情做来调剂。“游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足球,这里的配套设施很好。”他最擅长的是踢足球,但是由于脚踝和跟腱的伤,现在踢得也少了,减少受伤的风险是他的一项“必修课程”。“这里的网速超级慢,所以很少上网玩游戏,没事的时候会上网看看新闻,偶尔也聊聊天。这里有局域网,有时候我们几个队友会一起玩玩游戏。”
封闭训练,也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长时间在一起的机会。“平时在北京的话,大家可能会有各自的事情和安排。现在在这里,也不能出去,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在陈一冰看来,这是一个增进队友之间感情、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好机会。作为中国体操男队的队长,将大家“拧成一股绳”,他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有意安排大家一起吃饭、聊天之类的,有时候晚饭后就一起去田径场散步,有时候会一路走到黄崖关长城,大家多在一起、多交流,很能增进感情,自然就团结在一起了。”
去年世锦赛,因为队里很多队员都是首次参加这种大赛,都很紧张,到底能比成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没底。“我是队长,海滨(滕海滨)是副队长,我们两个大赛经验多一些,私下里我们两个聊天时,说到这个了,也提到了确实很有难度。不过,当我们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提到困难的,会说一定能赢,肯定没问题。对于年轻队员,他们需要这样的鼓励。如果我们先慌了,那他们怎么办?现在大家都已经经历过了,相信这次心态上会好很多。”陈一冰曾经想过,滕海滨更应该成为队长,理由是,滕海滨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而自己成为奥运冠军则晚了四年,资历上不如滕海滨。但是,滕海滨的性格比较内向,而陈一冰则很外向,在教练组看来他更适合当队长。他知道,这是全队对他的信任,他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所以做任何事都更用心。
和何雯娜的恋情,自然是绕不过的话题。提到何雯娜,陈一冰会淡淡的微笑。“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面了。即使在北京的时候,见面也不多,因为离得太远。而且这段时间,先是我出国比赛,等我回来了,她又走了。她回来之后,我又到这里封闭训练了。”
由于运动员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不是训练就是比赛,何雯娜与陈一冰这对儿小情侣想见面很难。“也就是偶尔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之类的。不训练的时候,只想好好歇一歇,什么都不愿意多想了。”
前段时间蹦床世界杯无锡站比赛,何雯娜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陈一冰是如何安慰女友的呢?“正常,成绩非常正常。”这是陈一冰的第一反应。“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她最近都有哪几站比赛,这次比赛的成绩还是在网上看新闻的时候才知道的。也给她打电话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慰,就是告诉她很正常。我觉得她自己也能想明白,她本来心态就挺好的。因为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一直黄珊汕(微博)是一姐,奥运会上她没比好,娜娜比好了,大家一下子就开始关注她了。现在黄珊汕状态又好了,成绩好很正常。而且,现在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她身上,娜娜的压力便小一些,这样也挺好的。”
何雯娜之前很“粘”陈一冰,他们之间也曾经闹过一些小矛盾和小误会,一度让人以为恋情告急。但是一切都过去了,他们和好如初,一切风平浪静。而经历了一些小风波之后,他们都开始成熟了,更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份感情了。而他们更知道,在备战伦敦奥运会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伦敦奥运会后会结婚吗?”对于这样的问题,陈一冰笑了。“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训练和比赛太忙了,还没有开始认真考虑以后的事情,这个问题要到奥运会之后再说了。”
说到奥运会,自然就不能不提严明勇(微博)——陈一冰在吊环项目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2009年全运会,陈一冰输给了严明勇。当年的世锦赛,获胜的依然是严明勇。以前一直自信满满的陈一冰,从那时开始就格外在意与严明勇之间的胜负了。这样一种竞争关系,难免让外人揣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自然让人好奇。是疏离?是敌对?是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任何交集?反正,外界所有探寻的人,都觉得他俩的关系肯定不好。而答案恰恰相反,他们的关系很好。
“我依然会在意输赢,站在同一个赛场上,我们肯定是竞争对手,既然要比,我肯定是要追求最好,如果不想比,那就直接放弃好了,毕竟竞技体育不是大众健身,总是要分出胜负的。但是这种较劲,只是在比赛中,绝对不会带到生活中。我们平时关系很好,大家没事就在一起吃饭、聊天,根本不需要避讳什么。大家平时都在一起训练,谁练什么都很清楚,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赢,也只是一点点,可能是发挥和运气好。这几年,可能我更优秀,但是退役之后还不知道会怎样。他只比我小一岁多,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他先夺得全国冠军,然后我夺得。我先成为世界冠军,然后他也是了。我们之间,应该算是那种惺惺相惜的。以后退役了,我们也会是一辈子的朋友。比如说,我去上海,肯定会找他。他来天津,也会来找我,我们的交集会很多。”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苏娅辉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苏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