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禁药成环法“文化”一部分? 利益驱动成主要诱因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7月14日08:01  东方网-文汇报

  

左图:科洛布涅夫(前)栽入“药罐子”。这是他在参加2009年世界锦标赛。

 

  2011赛季环法自行车赛日前爆出首例兴奋剂丑闻,俄罗斯车手科洛布涅夫兴奋剂检测呈阳性,与以往所有丑闻当事人一样,科洛布涅夫大呼冤枉。这样的说辞并不新鲜,几乎每一个跌进药罐的车手都自称清白,无一例外属于误食。

  尿检、阳性、喊冤、调查、禁赛——如此故事在环法赛中重复上演。除了2009年外,近10年的环法赛均曝出药检阳性丑闻,涉案者既有默默无闻的科洛布涅夫之流,也有康塔多、兰迪斯等冠军明星,甚至连阿姆斯特朗这样的自行车界传奇也屡遭怀疑。难道禁药真的成了环法“文化”的一部分?

  东西方体育界对药物理解差别大

  “与中国不同,兴奋剂植根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和氛围中。”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吴侔天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禁药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在西方,兴奋剂也许并非谈之色变的毒蛇猛兽。WADA前主席庞德也曾多次表示,“有不少人至今还不认为它是个问题,甚至在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也不知道服用兴奋剂的危险。”

  上海自行车队教练邬伟培觉得,世界各地对兴奋剂的态度不同。在西方运动员眼中,兴奋剂边界有些模糊,“有些药以前不算禁药,逐渐变幻出新花样,演变成禁药。”在国内,近年来禁药被视作“高压线”。“决不姑息”、“决不迁就”、“宁愿不要金牌也不使用兴奋剂”等话语频频出现在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与领导讲话中。

  “事实上,东西方对禁药的理解各有偏重。在西方,更强调其药的成分,从对人体伤害的角度来理解其副作用;而在国内,禁药更多地与欺骗、作弊等道德评判挂钩,强调其对道德的腐蚀。”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耐力项目公路自行车难“禁”药

  环法为何难以摆脱“禁药幽灵”?

  邬伟培认为,主要还是利益驱动。他说,在欧洲,自行车是一项仅次于足球、网球的时尚运动,市场广大,“如果它只是一项娱乐,或者群体体育,很难想象有人铤而走险,关键是市场的巨大利益。”

  他分析,“为获利益,有能力的车手通过正常手段争取;能力欠缺的车手自然想到药物。”利益、市场、禁药,三者构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令成名心切的车手深陷其中。

  吴侔天认为,禁药之所以缠上环法,是因为“这项赛事太艰苦了,出于身体和体能恢复的需要,运动员们会求助于药物。”邬伟培说,公路自行车不是技巧项目。作为耐力性项目,要求车手在体能上不断突破极限。极限与现实中存在差距,就为禁药留出空间。

  禁药能否真正被“禁”?吴侔天认为,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从高频尿检到“生物护照”,WADA在杜绝禁药上频频出招,“但只是利用了一个方面,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他指出,从现状看,对血液兴奋剂的监控比较好,而对付氢氯噻嗪类的小分子化合物,“生物护照”等手段并不奏效。邬伟培也认为,既然禁药与利益相关,“只要有利益存在,禁药就存在市场,也就很难禁绝。”本报记者赵博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环法自行车赛专题 

更多关于 环法 自行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