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姜辰蓉、李博闻
7月,金色的油菜花盛开。在青藏高原最美丽的季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迎来了10周年。作为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地区,短短10年间,环湖赛迅速升级成为亚洲顶级赛事,并跻身国际自行车重要赛事之一,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认可和赞誉,不可不谓一个西部体育发展的奇迹。
走特色之路 不挤“独木桥”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体育事业与东部的差距近年来在不断被拉大。这一不争的事实在各项国际、国内比赛的金牌榜、奖牌榜上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西部很多省区的体育发展模式与东部以及国家战略大同小异,这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都去挤那个“独木桥”。
2002年以前,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多年来几乎与奖牌无缘,竞技体育发展极不理想。而随着一场赛事的横空出世,多年的僵局和空白终于被打破。2002年,青海省举办了首届环湖赛,来自五大洲的20支车队首次驰骋在青藏高原。
随后,仅仅在5年间,这一当初不被许多人看好的赛事就升级为亚洲顶级赛事;2011年,这一赛事在举办10年之际,从一无所有到目前13.6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进入“中国体育品牌百强”的赛事。此外,今年的环湖赛不仅奖金额度大幅提高,而且首次迎来三支参加环法赛的国际一流强队,赛事的国际品质再次得以提升。
多年来,环湖赛已成为中国自行车赛事的“领头羊”。以此为契机,青海体育逐步形成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为主体,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三大品牌赛事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在环湖赛的带动下,青海省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建成了设备国际一流的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尖扎国家水上训练基地、玉珠峰国家登山基地,还建成了西海、宁湖等多处全民健身中心。同时,2009年,在全运会上,青海省取得了一银两铜的成绩,实现了竞技体育20多年来的突破。
对于这一成功,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说,在很长的时间中,国内绝大多数省区的体育工作都是将竞技体育放在首位,但对于青海这样的穷省,想要在竞技体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竞技体育中,必定会陷入尴尬的境地。青海的体育工作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走一条有特色的体育之路。
“金名片”效应:一个赛事带动一个省份
早在1985年,国家统计局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因为体育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还可以刺激一些相关产业的兴起,直接为国家和地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环湖赛不仅本身成功,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亮出青海形象的“金名片”,成为带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据了解,在环湖赛举办之初的2002年,青海的旅游收入不足10个亿,来青海旅游的有150万人次。而到2005年,青海的旅游业收入达25亿元,游客达600万人次。2010年,旅游收入占到青海省GDP的5%,旅游业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人士分析认为,青海旅游的发展能够如此之快,环湖赛等体育赛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环湖赛的推动下,青海省公路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省会西宁至周边县市和旅游景区的道路情况大大改善,方便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西宁、海东、海南到海北,环湖赛一路串联起青海人口稠密、文化多样、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这也使青海农牧区土生土长、原本小打小闹的特色经济得到展示、宣传,并得以做大做强。环湖赛期间,主办方联合赞助商,发放牦牛奶、宣传青稞酒、举办唐卡展、为获奖选手赠送昆仑玉……一系列举措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青海独特的资源、产业,也为其发展搭建起新的起飞平台。
冯建平说,这得益于在环湖赛发展之初,青海就始终坚持“跳出体育看体育、跳出体育干体育”的做法,把体育事业放在青海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与文化、旅游等部门紧密结合,使体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体育也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对于青海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一位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高级官员的人士表示,青海近年来独辟蹊径,发展特色体育,这条路子走得很成功。很多经验在全国已经出现了示范效应,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拓宽了道路。
对体育发展“环湖赛现象”的显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尹小俊将其归纳为“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他指出,青海省体育发展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启示,既为青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一些创新和尝试,也是落后的西北内陆地区、后发展型地区在改进经济发展方式领域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些鲜活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像青海等经济落后地区,如果能转换发展思路,另辟蹊径,也能同样取得好的发展效果。环湖赛作为一个区域品牌悄然崛起,由于其特色资源本身不可复制,但思维方式可以继承、学习和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