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伦敦奥运主会场已近竣工 上千游客每日到此橱窗购物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29日08:57  东方网-文汇报

  伦敦奥运会主会场“伦敦碗”已近竣工,圆润顶棚弧线,与外立面的三角支架交相辉映,刚柔相济。在其身旁,篮球馆与游泳馆也已初露端倪。

  在伦敦东郊斯特拉福德的奥林匹克公园,工人们正在对园区道路进行施工。“我们要从现在忙到圣诞节,这段时间正是施工高峰期。”场馆建设方、伦敦奥运交付管理局(ODA)奥林匹克公园项目经理菲利普·罗宾逊告诉本报记者,每天有4500名工人在此夜以继日地紧张施工。

  他显然并不知道,每天还有上千名游客上天桥、下地道,穿过泥泞的工地,就为一睹伦敦奥运场馆的“芳容”。据奥运场馆建设工地导游维姬娅介绍,她平均每天要接待两批共80名游客来此参观,自发前来的游客更是数不胜数,平均每天在1000人以上,绝大部分是周边居民。

  精明的伦敦奥组委没有放弃商机。在两边铁丝网林立、形如“管道”的小径上,开起了一家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店和一家咖啡厅,楼上还设有望远镜,供游客远眺。据记者调查,现在的大部分来访者都没有到现场看奥运的打算。“我们来这里就是橱窗购物,感受一下氛围。”退休教师保罗·凯利的这番话代表了不少游客的心声。

  面对场馆,想象明年胜景

  保罗和妻子希拉里住在伦敦西部的雷丁。这次,夫妇二人是专程来看“伦敦碗”的。“看起来很不错。”希拉里说,“但很遗憾,我们也只能这样看看。”

  由于没能买到奥运会门票,“奥运场馆游”成为老夫妇亲近奥运的唯一途径,不过两人不缺阿Q的“精神胜利”,“我们无法看到,但能想象,一年后这里将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摩肩接踵的观众,而我们现在就免费亲临现场,不是更好吗?”

  其实,夫妇俩并非不想到现场观赛。他们曾教过的一名女生,如今是英国赛艇队选手。“虽然知道很难,但我们会尽力去搞两张门票,到现场为她加油,只是现在还不敢保证。”希拉里悻悻地说。保罗在一旁泼冷水,两人最终只可能坐在电视机前,拿着遥控器,为昔日弟子加油,“我不指望能买到门票,尤其是英国人擅长的赛艇项目,一张票有十几个人抢购,概率太小了。”

  希拉里认为,尽管门票分配采用了抽签制,但仍“非常糟糕”,“说到底,钱越多,抽到的概率越大,如果你肯出1.1万英镑,几乎就能保证买上开幕式或者任何热门项目的门票,但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只想买20英镑的低价票,所以几乎没机会。”

  门票几乎成为每个“橱窗购物者”的心头之痛。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人中,只有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经理皮特买到了3张柔道比赛门票,“45英镑(约合人民币450元)一张,我觉得很贵,而且还不是决赛。”他认为,很多英国民众都和他一样,对奥运门票感到“很失望”,“我想,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供求关系,需求量太大,供应量太少。小部分人幸运,但大部分人不免失望。”

  谈及北京,感慨没法相比

  在接受采访的10人中,尽管无一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但谈及3年前的那场盛典,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精彩至极,令人震惊。”63岁的乔伊·巴瑞特赞叹道。

  凯利夫妇收看了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他承认,在“鸟巢”面前,“伦敦碗”相形见绌,“鸟巢明显壮观得多,绝对无与伦比,我们无法相提并论。”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伦敦奥组委首席执行官保罗·戴顿也承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华美难以复制,英国只能另辟蹊径,在现当代艺术与英式幽默上寻找突破口,力求办出特色。

  英国人不仅对开幕式抱着一颗平常心,对子弟兵“英国之队”也没抱太大希望,几乎所有人都没有考虑过英国代表团该拿多少块奖牌。

  “因为我们都清楚,英国不会主导这届奥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前三名只可能是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悬念只是次序而已。”皮特自嘲道,“我希望我们能得到一些奖牌,但绝不奢望过多,与其将来失望,不如现在就不要抱太大希望。”

  据记者了解,英国人关注的项目集中在跳水、自行车、游泳和田径上。其中,17岁的英国跳水小将托马斯·戴利、北京奥运会自行车“三金王”克里斯·霍伊更是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

  考虑未来,期待东区复兴

  相比为期仅两周的伦敦奥运会,不少伦敦人更看重场馆的未来。

  “伦敦奥运会的最大亮点是把场馆留给当地居民。这不是一个为期两周的节日,而是为社区、为民众留下一笔体育遗产。”皮特告诉记者,与宏伟的场馆相比,他更看重场馆的未来使用。

  维姬娅也相信,所有工程将按时完工,伦敦奥运会落幕后,“人们将得到一个美丽的公园。”她说,这里曾是贫困地区,但将因奥运而改变,成为各种文化交融荟萃之地。

  据了解,奥林匹克公园所在的斯特拉福德地区曾是一片衰败的工业区,云集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工厂,随着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工厂成片倒闭,该地区颓败不堪。

  奥运会为这里带来了生机。尽管还有1年多才开幕,但敏锐的地产商已嗅到了升值空间,据《泰晤士报》披露,奥运场馆周边3居室老式公寓开价36万英镑,新建的一室户住房也上升到21万英镑,“比过去几乎涨了一倍”。

  据伦敦奥组委介绍,新建的运动员村也将在赛后转为公寓出售,以贴补办赛费用。有如参观小径上的专卖店一样,即便是“橱窗购物”,英国人也总能让你自愿掏腰包。

  本报特派记者赵博(本报伦敦6月28日专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