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外来的和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难道我们就没有想过也出去淘淘金?看看我们在鹿特丹乒乓球世锦赛和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上的舍我其谁,数数我们国内那些响当当的乒羽明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同样选派几个去赚赚“外快”?
“每个运动项目被人接受的程度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了项目的普及度、流行度、影响力等。同时,一个项目在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还与该国政治和体制特征、经济和产业结构、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有关。”多年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体育学者易剑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发展好的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尚有限,因为还不是高流行度、高普及度、高影响力的项目。”
易剑东认为,我们没能走出国门外去淘金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所擅长的项目不大符合世界职业体育流行项目的基本特征。他归纳了目前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要素。
个人不直接对抗的职业项目中,像花样滑冰这样运动范围大的项目,可以让观众获得一种感受运动员自由挥洒的艺术享受;两人直接对抗的项目中,有身体激烈冲突的拳击和自由搏击,能让观众血脉贲张;篮球、足球等同场参与人数多的项目,让比赛充满了变数,十分激烈精彩;运动技术离散度高的高难度项目中,如棒球、垒球、橄榄球等为凸面对凸面的运动,比赛往往充满悬念,引人关注。
易剑东以“国球”乒乓球为例,分析了它的观赏劣势。乒乓球场地有限,球员自由挥洒的空间有限;隔网对抗,没有直观的贴身对抗;参赛人数少,运动员配合带来的变数有限;乒乓球属于平面对凸面的运动,技术离散度不足,造成变化的可能性和比赛悬念下降等。
由于项目的“不流行”,导致了这些我们中国人玩转和喜爱的项目,在世界上却没能“花开遍地”。易剑东认为,能够长期带动运动项目市场的是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所以,我们需要培育市场。可是国人对于金牌的期待,让我们依旧更多地关注竞技成绩,而无暇顾及“土壤”的培育。
像篮球这样具有全球充分竞争的项目,多国发展篮球的战略目标都是在国际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很多国家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都很好。因此,各国没有因为美国篮球队很强大而消极应对国际赛事,而是加大投入参与激烈竞争。所以,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队,也在世界大赛中输给过好几支国家篮球队。而乒乓球这种个人项目,一旦中国确立了显著优势以后,其他多数国家就放弃了与中国一争高下的目标。有的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引进中国运动员,有的因为没有获得强力支持而有心无力。目前我们乒乓球“养狼计划”的目的以及检验“养狼”的成效,都放在世界大赛的金牌上,“养狼”手段和方式主要是提高国外运动员和教练员水平,这是短期内治标不治本的举动,当然也是无奈之举。
反过来讲,“美国在这方面就很有优势,他们职业体育项目本身很成熟,同时产业化程度高。美国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便开始到中国等地淘金。我们职业体育的弊端,就是过于依赖政府资源,而非面向市场。在美国,体育公关很齐备、成熟,在如何面对群众、社区、球迷、媒体等特殊人群方面很成熟。我们却没能把这些摆在一定位置。要一步一步来,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社会代价。”
易剑东还说,像刘翔、李娜、丁俊晖,以及之前的陈露等这些“流行”项目的知名运动员,还是具备“淘金”实力的。
本报实习记者 李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