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青岛国信羽毛球馆,2011苏迪曼杯。
能容纳1.2万人的体育馆空荡荡的,观众席上零零星星地有两三百球迷,与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羽球赛事,完全不搭……这仿佛是羽毛球运动在全球日益衰弱的一个缩影。当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越来越职业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候,羽球参赛球队却越来越少,争冠悬念越来越小,越来越成为亚洲人自娱自乐的舞台。
□特约记者 王冲
苏杯亚洲化、中国化
羽球版图日益“萎缩”
苏迪曼杯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它检验的是各国羽毛球整体实力的高下。自从1989年创办以来,11届赛事的冠军,全部被亚洲人夺得。这其中,中国人7次夺冠,韩国人3次登顶,印尼队有一次称雄。即便是在亚军成绩栏里,也极少出现其他国家的名字,唯一的一次是1999年,丹麦队在家门口借助东道主优势摘得亚军。
毫无疑问,苏迪曼杯正在“亚洲化”,同时,也正在“中国化”。近4届比赛,中国举办了其中的3届,2005年,北京首次举办,2009年,赛事移师广州,2011年,又来到青岛;近3届杯赛,中国队连夺3次冠军,假如青岛再夺冠,就是令对手望尘莫及的神奇4连冠。
与此同时,苏迪曼杯参赛球队越来越少,2005年时,有50多支队伍参加了苏杯争夺,上一届在广州,参赛球队是40多支,而这次,秩序册上显示总共只有31支队伍。
与之呼应的是,在媒体方面,国内有200多名记者来到青岛报道苏迪曼杯,而海外媒体只有20多家,比参赛队伍还少。世界最高水平的羽球团体赛,仅仅吸引了20多家海外媒体,这也说明了赛事影响力的式微。
比赛冠军无悬念
比赛承办地有悬念
一提到苏迪曼杯,球迷都认为这是中国队的囊中之物。比赛的冠军没什么悬念,而比赛的承办地却成了悬念。
举办苏迪曼杯,要向世界羽联交40万美元的费用,而吸引赞助商和观众,又是一件难事,很难赚钱,所以,这项赛事并不受举办城市的欢迎。
2009年广州苏迪曼杯落幕时,下一届赛事的举办地还没影儿。直到几个月后,另一个中国城市青岛才接下了这项赛事。现在,世界羽联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这一届赛事终于在青岛顺利开赛了,可下一届,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又会成为“冤大头”,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呢?
5月22日下午,世界羽联第一副主席派山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含糊其辞,说有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城市感兴趣,但世界羽联要到今年12月才会讨论举办下届比赛的有关事宜。
应对
世界羽联“无可奈何”
羽球强国等也要去“扶贫”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找块场地,拉个网,就能隔网而战,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之一。但是,喜欢这项运动,并不一定就喜欢看高水平的比赛。很多球迷朋友认为,对于苏迪曼杯,只看中国与韩国的决赛大战就行了,至于丹麦、马来西亚等强队之间的对决,“完全没有看头”。听说决赛门票早就售罄时,这些球迷打消了来青岛的念头。
对于球迷的这一心理,世界羽联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要强制推行“裙装令”,让羽毛球更美丽一点,更性感一点,以此来吸引观众。这个措施,从推广羽毛球这项运动的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而从这届苏迪曼杯的比赛看,大多数女选手也开始穿裙装,说明正在积极配合世界羽联的这一指令。唯一的问题是,强制推行,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否则有些球员会感到不被尊重。
“裙装令”或许可以让羽毛球更美丽一点,但是,面对羽毛球版图的“萎缩”,世界羽联办法并不多。
目前,欧洲顶尖高手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况;亚洲,除了中国、韩国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好之外,马来西亚、印尼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至于美国、加拿大等美洲球队,实力更不值一提。22日,派山无可奈何地说,近期会从中国等国选派优秀教练去羽毛球落后地区“扶贫”。
如何走上职业化?
羽毛球运动要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必须迈出的一步就是:职业化。
对于羽毛球职业化的问题,很多顶尖球员都把矛头指向了世界羽联。22日晚,丹麦老将盖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羽联尽管很努力,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整个组织显得很业余。”盖德认为,如果世界羽联能够走上职业化的运营道路,羽毛球的发展也许是另外一番景象。
与此同时,他还羡慕中国有羽毛球超级联赛。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于2010年才重新启动的羽毛球超级联赛,依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今年,虽然陶菲克、李宗伟等大牌外援前来角逐,看似非常热闹,但因为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有矛盾,国内的明星球员缺席,比赛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在羽毛球界,中国羽毛球队的国家队任务如此繁重,他们怎么会放人打一场“无关痛痒”的联赛?
所以,当“奥运战略”仍被视为重中之重时,羽毛球就难谈职业化。中国是世界羽坛的“领头羊”,“领头羊”都不扛职业化的大旗,还有谁来挽救影响力日益衰弱的羽毛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