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隼:“不堪回首”的1999
文/陈思婧
坐在成都西部乒乓球训练基地长椅上的李隼,一边瞄着正在做体能训练的李晓霞,一边梦回12年前。李隼称1999年的世乒赛是他“不堪回首”的回忆,之所以那四个字加引号,因为太完美,现在想到还会觉得一哆嗦。
李楠紧张到忘记该何时发球
那是邓亚萍退役后的第一次大赛,应该说女队的状态有点像现在,没有所谓的领军人物,都在争。所以现在想想,确实是12年一个轮回,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基本上是一样的。邓亚萍刚走,第一次世乒赛派出的所有人都是新人,没有核心,很多优秀的队员都不错,大家也都感觉比较没底。
当时王楠在女线中略微有点冒头,她刚拿了亚运会冠军,算是当时最有成绩的一个,有点像李晓霞。前一年的亚运会王楠报了4项,拿了4项冠军,去年李晓霞报了3项,也全拿了冠军。我觉得当时的局面还不如现在,不像郭跃还参加过奥运会、拿过单项世界冠军。当时成绩最好的王楠也只拿过世界杯和亚运会冠军,剩下的参赛队员都没有单项的冠军成绩,当时的张怡宁才17岁,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李楠也就相当于现在队里的朱雨玲、顾玉婷,当时队内有一个名额竞争,她打上来了,根本没想到带她去能拿到什么成绩。
其实包括我自己也是,那是我第二次带队员参加世界比赛,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拿冠军,也挺蒙的,手里还都是新兵,就是想着别输外国人,也没想拿什么成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带李楠参加预选赛,预选就是她在另外一个馆,一个滑冰馆,我印象就是在冰上铺了个板,就在板子上打球。预选赛是所有的比赛没开始或是结束的时候打,所以要不然就特别早来,要不就特别晚。等人家混双比赛都打完已经夜里9点了,我带着李楠去打预选赛,好像还想借个自行车,没借到。打了一天球再打预选赛,觉得特累,其实场馆之间步行只要5分钟,当时觉得特远。
李楠打比赛的时候很紧张,现在的裁判开球是将球抛给选手,当时要在球台把球“轱辘”给你,然后说“准备,发球”。第一场球,裁判把球给李楠后回到裁判座椅还没坐稳,李楠这边就发上球了。裁判赶紧说说“停停停停”,把我乐的!这说明李楠整个人完全就是蒙的,参加世界比赛就傻了。李楠第一次参加比赛,她根本想不到自己能拿第三,而且正赛中她遇到的第一个对手,也是当时中国队最大的对手,德国的何千红,当时王楠对何千红也有败绩,很多中国球员跟她打都不太占上风。那场比赛我也没觉得紧张,李楠年龄小,以锻炼为主,结果她还真赢了。
张怡宁的自信让人吃惊
跟没想到李楠发挥得那么好一样,我也没想到张怡宁能打进决赛。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她当时就是奔着冠军去的,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她17岁,她舅舅带着她打球,邓亚萍退役后,很自然的,王楠、李菊、杨影成为队内的尖子,舅舅问她,“你觉得李菊和王楠谁能拿冠军?”张怡宁当时就和她舅舅急了,说“你怎么不认为我能拿冠军?”
有这样的奔头,所以她在场上的整个人感觉就是非要拿冠军的那股劲头,特别足。当年张怡宁给我印象最深的半决赛的一件事,她和李楠是下半区,王楠守上半区,王楠的半决赛对柳智惠,当时决胜局王楠3︰9落后,我那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么有经验,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差,就已经紧张得蒙了,出去抽烟不敢看了。抽了几口,镇定一下,又急急忙忙往回跑,这时候张怡宁不知道从哪“嗖”地一下蹿到我面前说:“李指,这场球怎么打?”一句话又给我问蒙了,刚才的镇定白费了。我心想什么怎么打?我一直担心王楠这场球,根本还没关心到她和李楠那边,因为她俩半决赛不管谁赢,下半区这条线我们已经守住了。但是我马上就反应过来,她那意思就是,你让李楠别跟我争了,王楠如果要是输了,我决赛上去就给柳智惠拿下。我当时一愣,回答说你好好准备比赛。这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这小孩不一般。
其实张怡宁出道后第一个赢的人就是柳智惠。1998年我们封闭训练结束以后,有一个交流比赛,当时陆指导(陆元盛)说,试试这个小孩,让她打最强的一个。她第一次打柳智惠就赢了,所以她可能很自然的有这种自信心。不光是她本身有斗志,在球上也觉得不太别扭。但是真的凭她当时在场上的控制能力、技术能力和思想能力,假如决赛真的是她和柳智惠打,能不能赢,我认为也是一半一半。主要看她能不能控制好自己,能不能把握好。
张怡宁和王楠那场球也是一样,那场球我做的解说。当时打到最后——张怡宁也承认了这一点,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跟王楠还不是在一个水平上,一旦王楠正常地发挥,她当时并不具备战胜王楠的实力。但是年轻队员都比较冲,张怡宁当时的打法和后来的稳妥打法不同,很冲,一旦气势上来,给对手的压力很大。具体有多冲,就张怡宁和李楠的那场半决赛来看,在当时就好像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运动员在比赛。那场球打得非常精彩,两个人经常是倒地侧身反拉,打得非常漂亮。所以她气势一上来,前两局给王楠的压力很大,导致王楠0比2落后。可能王楠当时也觉得张怡宁是小孩,从各种方面来说,只要自己正常发挥,是稳赢的。但是一上被冲得有点蒙,一旦打入正规,她的综合能力、球的质量、控球能力,包括上手的旋转一出来后,显然还是比当时的张怡宁高出一个档次。
王楠赛前需要最简单的刺激
运动员都有她自身特别的东西,对王楠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对柳智惠这场半决赛,当时有个客观情况是荷兰特别潮,粘不住拍子。后来在我印象中是我们租了两辆汽车,在汽车里开着空调粘拍子,非常麻烦。王楠比赛前和张怡宁同时弄拍子,她就叨叨说这个拍子不行,粘不住。王楠的特点是越大的压力越能激发自己的斗志,她和张怡宁都是这样。16进8对小山智丽时我的印象就很深,王楠第一局输了,第二局19︰20落后,这时候她们一个回合打了一二十下,突然有个球打到王楠反手,王楠反手加了一下摩擦,因为天天看她们打球,我一看她用的力的方向和这个球的弧线,就想这个球肯定出界了,当时我坐在那儿已经出溜到座位底下了,结果“啪”擦边。就那个球以后,后面王楠气势就上来了,人马上有了转机,越打越好。
半决赛的时候,她也很紧张,她也知道自己的责任,这场她守住,整个中国队就包揽前三名了。她在特别紧张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叨叨一些话,比如“你看,今天拍又不干”。王楠最大的特点就是赛前不用跟她讲很多,但是她特别需要人用非常简单的刺激,用她的话说就是这句话要让她感觉“一激灵”。在这个时候,类似 “王楠没关系,慢慢打”这种话对她来说没太多意义。只需点一下,就是用一种非常强的语言,让她马上就会调动起来,马上就能进入状态。当时她叨叨的时候,我说:“王楠,这场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再难,你就是拿一个木板拍,你必须要赢下这场比赛。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你必须要赢得这场比赛。”当时我说这话的时候,我一直盯着她看,只有你特别了解一个运动员的时候,才能这么说。如果是那种比较怕承受压力的运动员,这种压力就太大了,她一下就会蒙住了。可是当时我看王楠,她突然眼睛一亮,没说话,之后回去粘板的时候,感觉整个人很紧凑,马上要斗的那种感觉。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是她当时的表情,给我感觉就和昨天看到的一样。
王楠打柳智惠那场球是整个比赛中我最紧张的,那时候柳智惠的技术水平和咱们是在一个档次的,输赢要看王楠的发挥。其实打完世乒赛后我马上带王楠去巴西、美国,她还真就输给柳智惠了。所以半决赛上王楠本来也不一定肯定能赢,不像现在咱们说的上风球,队员打不好,我着急。像晓霞,觉得肯定能赢但是就是赢不了的那种心情,总出错,我场下着急。当时不一样,是真没底,只能尽量看发挥,所有的注意力还是在技战术和打法上。那时候是纯紧张,真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太多经验。而且真正要拿冠军,我也不懂。那次是王楠第一次拿世界冠军,我也是第一次亲自带队员去拿冠军。在我现在看,当时就有点瞎着急的感觉,不知道劲往哪使。说个小细节,那时候拍子总是粘不好,我天天给她弄拍,兜里常备的是各种砂纸,连海绵都要磨。随时感觉不行了就擦擦,要是换新拍也赶紧擦。有时候一粘拍子要粘到半夜,海绵和胶皮也要自己粘,不像现在是套胶了,过去都是单胶皮。我记得当时上海那个海绵有个红戳,写的硬度、厚度什么的,那个要是放在上面,红胶皮能透出来看见,那都不让比赛,又得重粘。
我最大的收获是自我认可
说实在的,当时觉得打完了也就完了,我没太兴奋。我始终感觉,当你真是付出很多的时候,工作做到那个份上的时候,获得成功后,你不一定那么激动。就这么多年,不管哪次比赛拿了冠军以后,我都没有感觉狂喜什么的。觉得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定回报。可能这也是乒乓球队的一个传统吧,回来之后脑子一片空白,马上脑子就想到2000年奥运会。其实那时候奥运会比现在还难打,都是单打,而且没有小组赛了,1996年还有小组赛,还能适应适应。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小组赛了,上去就淘汰赛。当时女队没有一个人参加过奥运会,不像现在郭跃还参加过奥运会,李晓霞北京奥运会也跟着备战过。那时候是完全没有奥运会经验。世乒赛完了马上我心里就想,奥运会能不能拿啊,王楠拿了就大满贯了。当时回来之后,还有中央领导接见,去人民大会堂,但是也没觉得自己特别狂喜。
其实那届世乒赛对我来说是个自我认可的过程,可以说是我对自己很大的认可,给我自己树立信心。我一直觉得我对乒乓球的理解还可以,但以前都是空说,就是通过这次比赛,证明了自己,我不太在意别人说什么,包括我过得好与不好,我就感觉我自己认为可以,那就可以了,所以那时我获得最宝贵的就是自我认可。因为我通过和王楠、张怡宁的两年多的磨合,看到了成果。当时王楠和张怡宁在女队里算比较早地运用了旋转和速度的结合,过去像李菊、张辉、李芬她们都是用“弹”比较多,现在都是“撕”了,那时候都不知道叫“撕”。我那时候就认为一定要在速度中加旋转,所以王楠和张怡宁在女队里风格就比较显眼。而且我强调的上旋球的攻击比较多,所以通过这个比赛后,对自己的想法得到认证,也是一种肯定。至于成绩,那时候只是高兴了一下,没有太多别的。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成绩很让人骄傲,那也是我当教练以来唯一一次下到场地里去和我的队员们合影,特意到场地和她们照相——王楠、张怡宁、李楠。
希望李晓霞在比赛中举起左手
在去年亚运会获得女单冠军后,李晓霞在这段过程中一直在向她的性格挑战,其实很多东西她是意识到的,很多她都明白。但是就目前她的情况来看,她还做不到完全战胜自己,她也在努力。她是在一点点去克服自己的弱点的过程中,你不可能要求她一下变成理想中的那么强大,那不现实。她现在的阶段和王楠、张怡宁那时候的阶段其实一模一样,一定要找到一个爆发点,如果真的要拿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就不能只靠平时训练,这只是基础,当你练到这个份上了,就一定要找一个爆破点来释放自己,只要找到了,在大赛中把她给点燃了,也就成功了。
李晓霞现在的问题是对国内选手的竞争,在对自己人的竞争中,她始终感觉不能撕下脸,没法跟对方拼命,其实到最后比的就是谁敢拼,谁能下狠手。就跟高手肉搏一样,谁敢下狠手,谁敢出招,谁敢豁出去,谁就赢了。晓霞对外国人这一关基本上通过了,从她亚运会、大众杯和一系列的公开赛中,统计来看她打外国人是最轻松的。外界总说她状态差,其实她状态根本不差,状态很好,球很好。她打外国人基本没有对手,都是4比1以下赢的。
她输的都是中国人,而且输的都是最后那一两个球。所以说明她被别人缠住了,打得最困难的时候,对自己的狠劲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从亚运会到现在,我们保持每天看看录像、聊一聊。对于自己手下的运动员,她们在我眼里都有个明显特征,做某个动作就会发现她在比赛中真正释放了——王楠是“拎袖子”,在她不自觉地伸手拎短袖的时候,就要爆发;张怡宁是脸蛋泛红,那时候就谁都挡不住她。李晓霞也有,就是只要她左手举起而且大臂超过肩,她就释放了。现在她跟中国人打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这个手扬起来举过肩的,她最多是拳头攥在胸口说“sa!”,这说明她已经开始释放了,但是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现在只能把这种感觉带到训练中,在训练中大胆去做一些动作,大胆地有意识地去释放自己。她可能在比赛中就能快能进入那种状态,也就释放出来了。
说话间,李晓霞已经练完身体拎着球包下楼吃饭了,球馆只剩下记者和李隼,李隼突然让记者预测一下鹿特丹世乒赛的女单冠军。记者反问,李隼回答:“我这不能叫预测,只能是愿望。”李隼的愿望是12年真正成为一个轮回,也许这个轮回是李晓霞在亚运会夺得冠军后世乒赛继续加冕,像当年的王楠一样;又也许这个轮回是女队在世乒赛后出现一位领军人物,也像当年的王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