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南京青奥会会徽设计人:不褪色的奥运精神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5月19日21:13  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5月19日体育专电 题:不褪色的奥运精神——专访南京青奥会会徽设计人

  新华社记者王恒志 蔡玉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和院长助理林存真不是第一次和奥运结缘。北京奥运会,两人都作为设计师参与形象景观设计等工作,王敏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整个人忽然有些失落;经过奥组委大楼,看着有些褪色的牌子,心中不由想要写一篇《褪色的记忆》,纪念离我遥远了的奥运。”这样的奥运情结很多中国人和“奥运人”都曾经有过,不过很多人没有王敏和林存真那么幸运,短短三年后,又以青奥会会徽设计者的身份,再度和奥运结缘。

  王敏和林存真2003年开始参与北京奥运会设计工作,为此还专门在中央美院成立了至今仍存在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2006年,两人进入奥组委工作,王敏担任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担任形象与景观设计处处长。说起奥运会和青奥会给他们的感觉,林存真说:“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青奥会是青年人的盛会,所要展现的风格气质和奥运会完全不同,是要体现一种青春、活力、年轻、动感。”

  尽管有着丰富的奥运设计经验,对奥林匹克精神也有深刻的理解,两位教授在设计青奥会会徽时仍面临巨大挑战,王敏说:“我们经历过很苦恼的阶段。”这种苦恼的来源就在于青奥会对会徽设计的苛刻要求。

  南京青奥会是第二届夏季青奥会,青奥会才处于起步阶段,打造和推广不同于奥运会的品牌形象十分重要。国际奥委会规定自南京青奥会开始会徽设计必须有青奥会视觉标志,并严格禁止改动,青奥会英文名也只能改变字体和颜色,可供设计者发挥的只有城市英文名和举办年份,同时又规定不能多添加图形,这一系列的死规矩让王敏和林存真感觉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王敏说:“我们希望加入更多的南京元素,一开始就考虑用什么来代表南京,有过很多备选,比如雨花石,比如长江、秦淮河,但都达不到要求,效果也不够好。最后我们觉得还是利用文字本身做文章更简洁有力,也容易符合规范。”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设计的会徽最终以线条和色块结合,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设计到“NANJING”字样中。林存真透露,这也是无数次和国际奥委会沟通的成果,最终国际奥委会同意他们在字样上添加一些元素来体现南京的文化特色,城门的原型就是南京的玄武门,民居则是抽象化的江南民居记忆。

  同时,线条的灵动和色彩的鲜艳又体现出青奥会的另一个特色——青春活力。林存真说:“这样的视觉效果,和奥运会有很大区别,一看就知道是青奥会。我们希望这个会徽能够体现年轻中国的风格。”

  线条和色块结合在以往的会徽设计中很少,线条的运用使会徽字样呈现一种空间感、透视感和立体感,在做出创新的同时,如何让市场开发规范化也早早被两位设计者考虑好了。林存真说:“一开始有生产商问这个线条怎么做,我们就拿出准备好的标准规范给他,我们的想法是用有限的设计来做无限的产品。”

  “我觉得这是我北京奥运会工作的再次延续,”王敏说来既开心又自豪,“能重温和延续奥运精神对我来说十分高兴,我觉得奥运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在中国在一直延续,同时青奥会又增加了很多青春色彩,更有意义。”(完)


分享到:

更多关于 青奥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