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乒包揽世乒赛五金走进新时代 小将惊艳顶起一片天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5月17日08:10  大众网-齐鲁晚报

  欢呼雀跃,有呐喊,有泪水,有激情四射的庆祝,更有默默无声的背影。这就是鹿特丹世乒赛,一切都尘埃落定,一切都告一段落。包揽五金,对于中国乒乓球队来说不算是最辉煌的时刻,但这届世乒赛却足以开启新的时代。

  小将顶起一片天

  两年前在横滨举行的上届世乒赛,北京奥运会后逐渐走上前台的张继科、丁宁等小将只能扮演配角,短短两年时间,这批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生的新秀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的迅速崛起,为鹿特丹世乒赛增添了几分新意。

  最具含金量的男单比赛,同为23岁的张继科、马龙分别夺得冠军、第三名,标志着中国男队新一代选手跃上了新平台。张继科是连过朱世赫、王励勤、波尔和王皓四位高手后夺冠的,这位实力派小将在冲金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冠军级的实力。和张继科一样,马龙在1/4决赛淘汰了中国老将,与张继科一起占据男单四强的半壁江山。

  在中国女队五大主力中,年仅21岁的丁宁是公认的小妹。鹿特丹世乒赛,并没有被看好的她迸发出巨大的能量,1/4决赛零封世乒赛“冤家”冯天薇,半决赛、决赛以4:2的相同比分击败平日输多胜少的刘诗雯、李晓霞,出人意料地成为世乒赛女单奖杯的新主人。同样是1990年出生的刘诗雯发挥正常,继上届世乒赛后又一次闯进单打四强。值得赞赏的是,刘诗雯在1/4决赛4:0完胜师姐郭焱,体现出不俗的冲击力。

  上届亚军马龙/许昕击败了包括奥运会、世乒赛“双料冠军”马琳/陈玘在内的6对组合,站上世乒赛男双冠军领奖台。这些新秀的表现都足以说明,鹿特丹世乒赛或许将开启中国乒乓球的新历史,伦敦奥运会,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多期待。

  第五次包揽金银

  从张超/曹臻问鼎混双,到张继科摘取男单金牌,前后三天金牌日,五个单项的金牌无一例外地落在中国选手囊中,他们还收获了5银4铜,全部参赛国手仅在两场外战中失利。在即将进入“伦敦奥运一年倒计时”的时候,国乒以近乎完美的战绩完成了一张不错的答卷。

  男单赛场历来是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中国队派出王皓、马琳、王励勤、马龙、张继科、许昕和陈玘七员大将,他们中除许昕外均闯进前8名,而且许昕是在与王励勤PK中失利无缘八强的。1/4决赛,陈玘未能扳倒技高一筹的欧洲一哥波尔,但半决赛就被张继科封杀出局,确保国乒包揽五个项目的冠亚军。

  即便冯亚兰/木子在女双第3轮战胜李恩姬/朴英淑有得益于规则的因素,但这一瑕疵仍遮掩不了中国选手傲人的整体实力。除女双外,国乒在女单、男双均保持外战不败。和男单一样,中国女队也派出七名选手参加单打比赛,郭跃、李晓霞、郭焱、刘诗雯和丁宁这五大主力,以及两位削球手武扬、范瑛均顺利闯进八强,此前没有一位对手能从她们手中抢得三局,这是中国女单历史上整体战绩最出色的一届。

  三个双打项目,中国选手同样表现得几近完美。2001年起世乒赛双打名额大减,男女双打最多只能派3对组合,本届世乒赛参加混双的中国选手同样只有3对。虽然整体优势被人为削弱,但国手在双打比赛中仍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而且山东姑娘曹臻还和不同的搭档组合卫冕混双冠军,堪称奇迹。

  对手表现乏力

  和前几届世乒赛相比,缺少冷门是鹿特丹世乒赛的最大特点。

  韩国选手这次在男双、女双各夺得一枚铜牌,冲击力大大不如前几年。前几年的世界大赛,韩国男单屡屡给中国选手制造难题,但这次柳承敏、朱世赫等韩国好手均未能进入前8名,韩国男单跌至最低谷。

  和韩国男乒相比,欧洲乒坛更显得老态龙钟。近几年战绩仅次于波尔的欧洲第二人———萨姆索诺夫,已是三十好几的骨灰级选手,当然他在45岁的瑞典老将佩尔森面前,只能是“小巫见大巫”。由于缺少有足够冲击力的年轻选手,十多年前与国乒分庭抗礼的欧洲乒坛战绩相当糟糕,这次如果不是波尔孤身闯进男单四强,很有可能在家门口上演完败之局。由于国内缺少新苗子,不少欧洲国家仍然以前中国选手打主力,像荷兰的李佼、李洁,西班牙的沈燕飞,德国的吴佳多等,在各自队伍中仍然扮演主心骨角色。

  日本队虽不缺新人,水谷隼、岸川圣也、松平健太等小将近两年来星光闪烁,但与中国选手相比,他们无论是个人实力还是整体力量明显逊色一筹,上届大黑马松平健太早早败北,战绩最好的水谷隼闯进八强,和波尔共同捍卫亚欧劲旅的尊严。

  而去年在莫斯科世乒赛女团爆冷击败中国队的新加坡女队,同样是原汁原味的前中国选手组成的阵容。当然莫斯科世乒赛只是她们的昙花一现,这次走得最远的主将冯天薇1/4决赛惨败在丁宁拍下,就是一个明证。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乒坛多年来由一家独揽不是好事,这是沙拉拉上台后屡屡改变规则的原因所在。不过,如果仅通过这一招削弱中国队的优势,却不改变其他传统国家青黄不接的现象,沙拉拉的这些动作只能是徒劳的,甚至会牺牲乒乓球运动的魅力。 

  本报特派记者 许恺玲(鹿特丹5月16日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第51届鹿特丹世乒赛专题 

更多关于 世乒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