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则30多年来首次重大改革 武术散打赛更好看了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13:59  中国体育报

  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日前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成功落幕,本次锦标赛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最新颁布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是规则修改后的第一次全国性赛事。今年的比赛对规则进行了一些改革,裁判尺度更加有利于积极进攻一方,解决了过去散打比赛缠抱较多的问题,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赏性大大增强。决赛日当晚,能容纳2000人的武夷山体育馆涌进了近3000名观众,不仅观众席座无虚席,两边过道上更是挤满了站着看比赛的群众,现场气氛热烈感人。

  新规则让比赛更激烈

  所有的运动队、裁判员、观众对这次比赛都有一个新鲜感,对比赛规则、运动员的表现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大家对散打项目这样精彩、激烈和具有观赏性的比赛都感到非常满足。武夷山的观众在一个星期的比赛时间内都保持着高昂的热情,场场爆满,欢呼连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认为,这说明武术散打规则做了一些调整后,比赛更加激烈,同时更加具有观赏性,这种调整符合项目发展。

  高小军说,武术散打在搏击类项目中具有一定优势,这次规则变化的一个导向就是裁判的人为因素少了,运动员在场上的抑制力、表现力、积极性强了。高小军总结说,本次比赛有三多三少:积极因素多了、消极因素少了——运动员不积极,裁判就判你消极;共同语言多了、相互指责少了;检查、检讨自己多了,算计、计较别人少了。

  从裁判员角度讲,把裁判打分公开,通过大屏幕现场显示出来,从而使所有的裁判都要对自己的打分高度负责。从运动员角度看,对消极的一些因素做了限制,比如说搂抱、互相之间长时间的摔、先倒后倒决定谁胜谁负、不按体重而按照场上表现定胜负等。

  运动队的笑脸、观众的热情是对本次比赛裁判和竞赛组织工作的最大回报。散打迈出了大家期望的一步,看到了这么好的效果,所有的组织者、裁判员心里都非常高兴。 项目发展重要里程碑

  本次比赛的仲裁委员会主任、著名武术家、散打界权威王培锟认为,这次散打项目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打破了旧有的很多模式,比赛紧张、激烈、好看。散打与国际搏击类项目又有靠近,他认为这次改革可以作为散打项目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次大赛的总裁判长、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朱瑞琪也认为,散打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首次做了规则上的大修改,从比赛的效果看,改革是成功和有必要的,能够促进散打项目的发展。通过7天的比赛,我们看到了散打的特点,看到了散打在世界诸多对抗项目中发展的前景。他认为本次比赛的裁判员对新规则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可喜的,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工作的认真。

  据介绍,我国散打项目从1982开始比赛,1987年之前还属于初级阶段,1987年的全国比赛开始,大家都打防守反击战术,打防守反击的运动员往往能更多取胜,因此比赛并不激烈、也不精彩,这样的阶段已经持续了20多年。今年比赛规则、裁判尺度发生了改变,打防守反击的选手占不到更多便宜了,例如河南选手李新杰是防守反击高手,以前比赛基本都没问题,这次比赛虽然进入了决赛,但还是输给了进攻更加积极的上海选手吴强。

  细节提升散打关注度

  总局武管中心副主任王玉龙认为,散打项目越来越被社会关注,通过这次比赛的检验,观众是满意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也是满意的,规则改革符合公平、公正竞赛的本质。通过对项目规则的进一步补充、修订和完善,使得这个项目通过运动员的竞赛、规则的执行,在过去多年基础上有了一个提高、进步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本次比赛很多细节上的做法不仅使比赛更加标准,而且大大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即使不具备相应的项目知识。例如宣告员张志玲就是所有场次比赛中一个特别的亮点,她不同于广播员、不是解说员、也不是裁判员,但在比赛过程中她却把这三种岗位的工作都一一“做”了。很多对散打规则、裁判判罚以及比赛过程还没弄清楚的观众通过她的解说,不仅了解了那些专业术语和判罚原因,而且对散打项目增加了更多的喜爱和兴趣。张志玲对消极的判断非常专业,对整个比赛的节奏把握非常准确,这也是这次比赛能吸引那么多可能以前并不是很熟悉散打项目观众的原因,因为通过宣告员的现场解说,没有相关知识也能看懂、欣赏散打比赛。

  本报记者 蒋亚明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