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中国式摔跤的孤独守望者 推广角抵他被当成傻子

如今只有董雅臣等少数人还在扛起中国式摔跤的大旗。  白志标 摄如今只有董雅臣等少数人还在扛起中国式摔跤的大旗。  白志标 摄
角抵角抵

  全国女子摔跤锦标赛从13日起在天津大港体育馆进行,尽管属于奥运项目,国家女子摔跤队总教练张豪杰在面对媒体时依然说,现在国内从事这个项目的专业选手实在太少,而这样的感受董雅臣已经体会了10多年了。熟悉中国式摔跤和柔道的人都知道董雅臣这个名字,上世纪70~80年代统治全国的中国式摔跤跤王,培养出中国第一位柔道世锦赛三连冠名将高凤莲。2000年,董雅臣离开柔道,选择了一条羊肠小道,重新回到中国式摔跤,奔走呼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说自己不想让这个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在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我不想成为中国式摔跤的罪人!” 

  角抵

  中国式摔跤是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的竞技运动,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历史考证,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摔跤运动就在中国开展起来,当时是为了自卫和争夺利益。春秋战国时期,摔跤成为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得到广泛开展。到了秦代和汉代,摔跤不仅为战争服务,还成为一种表演项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摔跤被称为“角抵”。三国时期,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运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

  唐朝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蜚声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柔道。 

  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摔跤得以广泛传播,技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跤。 

  为中国式摔跤不计代价地奔走

  “打飞的”来接受采访

  听说记者要对中国式摔跤做一个专题稿件,身在内蒙古的董雅臣特意坐飞机赶到北京。“全社会应该对中国式摔跤重视起来,这是真正属于中国特有的竞技项目。”董雅臣迫不及待地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观点。记者与董雅臣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2003年的北京国际中国式摔跤邀请赛上,那是他离开柔道队回到中国式摔跤后组织的首个国际赛事。如今8年过去了,董雅臣不仅跑遍了全国,甚至足迹踏遍了欧洲,就是想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式摔跤再次腾飞的道路。因此,只要是与中国式摔跤有关,董雅臣就会不计代价地参与,如这次接受采访的“打飞的”来。即使这样一次短暂采访,他也不忘随身携带着印有中国国旗的中国式摔跤跤服。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时董雅臣还算“矜持”的话,那么这一次碰面他的话语中中国式摔跤占了全部。“我的体育生涯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而且是我和全社会所有人一起努力的阶段。”说起与中国式摔跤有关的事情,他那张明显苍老了许多的面孔顿时充满了生气,那双略显黯淡的眼睛也有了光泽,他把自己的体育生涯划分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分别是运动员阶段和教练员阶段,“运动员阶段我在中国式摔跤方面达到了顶峰,而教练员阶段则是作为柔道教练和助手们共同开创了高凤莲时代。” 

  董雅臣体育生涯的前两个阶段都是成功的,而他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即宣传推广中国式摔跤,没有人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中国体育的奥运争光战略使得全运会项目设置等同于奥

  运会,非奥项目中国式摔跤从七运会后便退出全运会,没有政府的支持,各地都砍掉了中国式摔跤项目,为了生存,几乎所有教练和队员改行到柔道和摔跤,中国式摔跤就此开始了快速衰落乃至如今面临消亡的局面。“现在不要说80后、90后没人听说过中国式摔跤这个中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70年代生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若中国式摔跤消亡

  我们大家都是罪人

  “奥运争光战略是运动员的责任,但不能因此把自己民族的东西丢弃,现在可以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了。”他说中国式摔跤其实是老祖先根据武术、搏击等动作并结合中国人自身特点而发展出来的竞技项目,“不仅是一种运动技能,同时也是一种生存技能,可以说是最实用的自我防护技能,不仅锻炼人的体魄,还能培养人不畏强手的拼搏精神。另外还具有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和注重品德的中国传统规范,而这些都是当今社会要求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尤其适合中小学生开展,因为它培养的是身体和心智全方位的能力。”说到这里董雅臣有些激动,“这么好的项目,而且是中国特有的,却被我们人为地丢弃了,现在只靠少数人在民间传授,国内几个体育院校的民族体育系开设有中国式摔跤课程,不过只是简单学个皮毛,而且能教的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这个项目真的在我们手里消亡了,我们大家都将是罪人。”他说自己就是不想成为这样的罪人,才又重新回归中国式摔跤,到处奔走呼吁,“我现在生活的全部就是如何让中国式摔跤恢复到过去的辉煌”。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任胡建国也有如此感慨,面对记者时直言,“现在我们重视的运动项目其实就是欧洲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只是被推广到了全世界,包括奥运会也是如此,该考虑普及和推广我们自己特有的东西了,不是什么都要学欧洲的。” 

  转行成为国内首批柔道运动员教练员

  “双跨”未能挽救中国式摔跤

  上世纪70年代的体育人都熟悉董雅臣的名字。在中国无缘奥运会以及没有奥运争光战略的那个年代里,中国式摔跤是最火的运动项目,不仅全国各地都有专业队伍,而且民间大街小巷也有众多人习练。“全国各地都有队伍,而且当时的中国式摔跤技法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火爆情景,依然让董雅臣兴奋。事实上,习练中国式摔跤在人们看来就是习武,它是中国武术这个大概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观念传承了几千年。解放前老北京和天津城里打把式卖艺的内容中就包括中国式摔跤。

  董雅臣在1969年师从吴振海开始中国式摔跤业余训练,当时他已经14岁了,对习武之人而言这个年龄已经太大了,但习练两年后他便被挑选进了内蒙古体工队中国式摔跤专业队,显示出自己的非凡禀赋。进入专业队后,董雅臣的技艺突飞猛进。“董雅臣为摔跤而生,他是中国式摔跤的天才。”这是依然健在的吴振海老人对董雅臣的评价。而当时他的成绩也印证了这样的评价,董雅臣的师兄程灵山说,从1974年开始长达8年,他的这个个子不高的师弟成为了国内57公斤级和62公斤级冠军的统治者,其中包括三运会和四运会。“他在所参加的两个级别中从没有失败过一场,开创了战无不胜的纪录。”而董雅臣开始成为王者的1974年全国摔跤锦标赛的场面,至今在许多人脑海里记忆深刻,“当时他是落后的,在最后时刻凭借熟练的技法反败为胜,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成了个明星。” 

  1979年是董雅臣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时刻,当时的国家体委为了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引进了柔道项目,而国内第一批成为柔道运动员的正是包括董雅臣在内的一批中国式摔跤的尖子队员。“其实柔道本来就是结合了中国式摔跤特点而形成的新体育项目。为国家争光是我们当时转行的最高目标,所以一批水平高的中国式摔跤队员转成了柔道队员。”董雅臣说,当时根本没有柔道教练,大家根据录像来学习柔道规则和技术。整整用了3年时间,董雅臣他们这批柔道队员也就此成了国内首批柔道教练。 

  其实,让董雅臣等人义无反顾地转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同时还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这种两个项目的跨项运动员只在现代奥运会的初期出现过。“当时我们想的是既能在柔道上为国争光,又能继续练习中国式摔跤,没人想到后来中国式摔跤面临的情况那么糟糕。”“1979年四运会,他已经是双跨运动员了,照样在中国式摔跤上夺冠。”程灵山印象很深刻,而董雅臣说自己的最后一个中国式摔跤的全国冠军是在1982年夺得,回忆起自己的中国式摔跤告别赛他不由得叹气,“这也是我最后一次作为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参赛,自此离开了将近20年。”因为他没料到,在他们成为首批柔道队员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式摔跤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项目开始走向衰落,1993年七运会是中国式摔跤最后一次在全运会上亮相,此后便迅速销声匿迹。 

  为推广摔跤多次辞职

  功成名就意外转身 

  柔道与中国式摔跤众多技法的相通让董雅臣和其他同样由中国式摔跤转行过来的同行们在柔道领域创造了一个中国传奇,1983年他正式退役,成为一名国家队和内蒙古体工队柔道教练,这一干就又是8年。这期间,董雅臣和助手们从内蒙古农村里挖出了高凤莲,经过中国式摔跤和柔道双重训练方法打造后,高凤莲为我国夺得第一枚柔道世界金牌,并蝉联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三连冠”,创造了一个奇迹。 

  1987年被评为国家高级教练,1986至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劳模,1989年内蒙古党代会代表,1994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在柔道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让董雅臣拥有了让别人艳羡的众多光环。但董雅臣在创造柔道辉煌的同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式摔跤,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2000年作出的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举动。“中国式摔跤被全运会取消后的发展状况让每个从这里出来的人都痛心。”董雅臣告诉记者,“应该说自己对于中国式摔跤有着深刻的感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转入了柔道,而当柔道进入正轨并且人手充足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和其他中国式摔跤人一起挽救这个项目。”于是,2000年董雅臣辞掉了国家队和内蒙古队的教练职务,当起了宣传和推广中国式摔跤的个体户,“我是唯一又回到中国式摔跤的柔道教练”。 

  “脑子进水”也不后悔

  董雅臣坦言,当时很多朋友包括亲人都说自己“脑子里注水了”。“我没有任何后悔,也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觉得该为中国式摔跤出份力,目前国家不重视,不等于将来也不重视,所以需要人呼吁,其实包括你们媒体也是如此,中国式摔跤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不过,对于这个项目如何推广,董雅臣整整探讨了将近10年。“最开始以为有资金就可以,所以我办公司,后来发现没人练才是主要问题,于是我又决定去教徒弟。”于是他就受聘到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体育系教中国式摔跤,在这10年间,他培养出了大批徒弟,其中包括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的儿子塔乐。在向年轻人传授中国式摔跤的同时,董雅臣又设法引进由国外选手参加的邀请赛,并且利用出访机会以法国为基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式摔跤,由此也诞生了每年一届的法国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但首都体育学院毕竟是个学校,一来不能搞大规模的推广活动,二来学生们毕业后基本从事与中国式摔跤无关的工作,这样还是没法扩大习练者人群。” 

  因此,董雅臣又一次作出了让人“骂”的举动:与首都体育学院解除聘用关系,自己着手成立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只有更多的人来练习这个项目才能真正普及,我现在就是要从最基层做起。”董雅臣目前有一套详细的中国式摔跤发展计划,在他的计划中,除了成立中国式摔跤训练基地外,重新编写一本关于中国式摔跤的书籍也是必需的,“中国式摔跤这个名字也限制了这个项目的发展,本来我们的摔跤不叫这个名字,最早是角抵或角力,也有叫角术的,只是因为奥运会项目来了,只好给我们的摔跤戴了个中国式摔跤的帽子。”他说,“经过这些年探讨,我觉得叫角术更为合理,也借此来纠正人们对于这个项目的一些误解,特别是更有益于对外推广。”此外,重新统一规则也迫在眉睫。 

  执著精神打动朋友们

  “他是个有梦想的人” 

  “你看他快60岁的人了,事业也有成,他不是好好享受一下,还到处东奔西走的。”与董雅臣交往十多年的成功商人余晋江有点“不满意”地说,“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尤其是还有那股想办成大事的心气。”余晋江可谓是董雅臣的铁杆支持者,“我虽然不是中国式摔跤的专业人士,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从小都玩过。”他甚至告诉记者,中国式摔跤其实出身高贵,“这是正儿八经的宫廷项目,无论是元朝还是之后,中国式摔跤那是在宫廷中给皇帝们观看的。”他告诉记者,中国式摔跤其实是全世界华人都非常认可的一个项目,“国外开展得很好就说明这个问题,不应该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限制了这个项目的发展。另外,与武术的表演性质相比,中国式摔跤才是真正的竞技项目,现在却成了表演。这么一个没有场地、器械限制而又简单易学的中国特有体育项目,我觉得全社会应该重视和传承,它能延续几千年足以说明其适合中国人的魅力。” 

  在朋友们眼里,董雅臣是个固执的人,不过大家更多愿意把他看成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觉得他是有想法和执著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非凡梦想的人。”曾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现在同样是商人的周健告诉记者,自己与董雅臣是在两年前认识的,“他的那种精神打动了我,我觉得他说得没错,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可以说是国粹,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如武术的技巧、搏击的动作以及习武人的品德礼仪,虽然现在这个项目因为不是奥运会项目而不被国家重视,但总不能让幸存于民间的那个中国式摔跤的火种灭亡,董雅臣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山东全运会后透露,全运会项目将进行适当调整,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项目将可能回归,这让中国式摔跤人看到了一线希望。目前在国内除了董雅臣外,内蒙古、北京、天津乃至山东、陕西等地也有少数人在奔走呼吁,这批人也成了目前中国式摔跤孤独的守望者。周健很佩服这些中国式摔跤人的行为,“我知道他的难处,过去他是名人,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而现在他是重新开始,一切归零了,但社会乃至他本人看待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他放下架子求人,跟企业谈合作,拉赞助支持中国式摔跤,他就是想守住这个东西。”按照周健的说法,他计划在自己的企业也成立一个中国式摔跤俱乐部,而推动企业内部最先开展起中国式摔跤也是董雅臣将来的计划之一。  

  ■本专题策划:本报记者 张顺亭 

  ■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白志标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角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