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玲当年是最年轻世界冠军 邓颖超一句话让她很温暖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08日17:30  乒乓世界杂志

  童玲:邓大姐在我耳边说的是……

  文/栾蓝

  1981年,在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来自四川自贡的削球手童玲取得了女团、女单冠军以及女双、混双亚军的骄人战绩,轰动中国体育界。而今回首,三十年悠然而过,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在她看来,没有太多波澜壮阔,也没有如许跌宕起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努力,还要懂得抓住机会

  1971年,9岁的童玲拿起球拍开始学打乒乓球,短短一年之后,她就拿到了四川省少年女子单打冠军。1975年,14岁的童玲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得少年女子单打冠军,同年入选北京军区乒乓球队,开始了职业运动员生涯。1977年,她被召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在朝鲜平壤拉开战幕,在争夺女单前八名的一场较量中,东道主选手、卫冕冠军朴英顺遇到了初出茅庐的小将童玲的挑战。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朴英顺士气旺盛,很快取得了2比0的领先优势。然而,在适应了场上气氛之后,童玲也逐渐找到了感觉,她把现场观众的鼓掌呐喊当作是给自己的加油声,以越来越稳定的削球顶住了对手连珠炮式的进攻,连赢三局反败为胜,淘汰了朴英顺,上演了中国乒乓球史上的经典逆转。

  无独有偶,两年后的第36届世乒赛上,童玲在女单1/4决赛再度遭遇朴英顺,在先失一局并且第二局落后的不利情况下,她出人意料地连得10分,在气势上瓦解了对手,接着又连胜两局,跻身四强。在半决赛和决赛相继战胜队友张德英和曹燕华之后,童玲如愿捧得了吉·盖斯特杯,成为了当时乒坛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从1971年学球,到1981年捧杯,童玲用来圆自己世界冠军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直到现在回忆起来,她仍然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应该说,我没有走过太多的弯路,一路都比较顺,但比赛还是艰苦的。因为队里大家的水平差不多,竞争很厉害。而外国选手的水平也很高,像朝鲜的朴英顺,那时候我们还曾经专门派了专家到朝鲜指导他们,还有南朝鲜的几个选手,所以打起来并不轻松。”

  童玲说能拿冠军不光是天赋的缘故,打球还是很辛苦的,也很单调,她最幸运的是碰到了几个好教练,在她身上下了很多功夫,同时也很感谢中国这种一条龙式的培养体制。在她看来,成功不止需要自己努力,还要懂得抓住机会。

  1981年5月,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热烈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胜利归来。会上,邓颖超与童玲亲切交谈的合影见报之后,便在全国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照片上的童玲甜美笑容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美好的故事。“我以为,中央首长要跟我们这些年轻人讲话,应该是鼓励比较多,可是邓大姐在我耳边说的是:‘运动员要注意身体啊,尤其是女孩子。’我听到这话就感觉好亲切好温暖,所以那张照片就笑得很自然。”

  1982年,这位新科世锦赛女单冠军登上了《乒乓世界》的封面,手捧奖杯、被粉红色花团簇拥着的童玲显得愈发温婉美丽。

  如果放在现在,辉煌的战绩会成为队员们坚持拼下去的理由,然而那时,童玲的心却因为拿到了乒坛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变得空旷无比。“乒乓球1988年才加入奥运会大家庭,我们当时没有奥运会这么远大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再去追求的动力。那会儿的比赛也少,世界杯、职业联赛都没有,不像现在比赛那么多。而且觉得打球竞争太厉害,压力也很大,于是就选择了退役。”

  尽力,找寻自己的价值所在

  1986年退役之后,童玲先是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学习,1988年赴西德打职业联赛,1992年又来到澳大利亚的乒乓球俱乐部执教。“打国外的联赛,会感觉轻松一些,他们的训练和比赛不像在国内那么辛苦。”虽然在国外,生活变得相对轻松和舒适,但时间越久,童玲越发思念和向往中国人汇集的地方。1998年,落叶终藏不住对根的情谊,她婉言谢绝了澳大利亚国家队的盛情邀请,回到老家四川,在成都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

  “我开俱乐部的初衷很简单,因为在乒乓球圈,真正打专业的人是个别的,业余的人占多数,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一旦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他们就会很高兴。”异国的十年经历,让童玲意识到“全民健身”的意义多么重大。“在国外,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申请加入俱乐部的意识非常强,锻炼身体,让他们身心愉悦。所以回到国内,我也希望去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没离开乒乓球,做这行也有些优势吧。”

  就这样,童玲在成都的俱乐部里摆上了31张球台,除了自己拿起拍子教球之外,还请了很多教练,吸纳了各个年龄段的会员。每次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球友在俱乐部挥拍流汗,奋力击球的热烈场面,她便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2007年,有个朋友对她说:“北京打球的人多,我们到北京去办俱乐部吧。”于是,童玲又把俱乐部开在了北京。后来她发现北京人的锻炼意识的确很强,同类型的俱乐部也很多,在这里,她看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市场,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现在办俱乐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了,对球的认识也更深刻。我们主要培养年轻选手,向成年人普及乒球健身运动。我希望跟随后奥运热潮,让喜欢打球、注重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

  “《乒乓世界》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也是我拿世界冠军三十周年,我们是一起成长起来的,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回顾这三十年,乒乓球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一直没有离开它,过去所学的东西、得到的荣誉,都与它有关。如今办俱乐部培养人,教球,我都是希望学以致用。”

  时光悠悠,岁月无痕,而今的童玲依然温柔沉静,讲话慢条斯理,让人很难想象她就是三十年前的乒坛“一姐”。追忆往事,弹指一挥的三十年,一切在她看来都是幸福和难忘,“日子过得多快,一晃似的,想想当初拿冠军的时候,在别人眼里,我们都还是小孩子呢。”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专题 

更多关于 童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