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乒乓球引发的“事件”
40年前,一只白色的乒乓球在你来我往中居然击穿了中美之间的坚冰,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次突破。“乒乓外交”由此记入史册,成为里程碑。
乒乓球作为体育项目,成为中美外交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媒介,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但这种“机缘”偏偏垂青于体育,或者说“选择”了体育,有着诸多不可替代的因素。众所周知,体育竞技也是一种对抗,而这种对抗却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干扰。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尊重和遵守同一个规则,公平地竞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体育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因此,由体育担当开启中美关系之间厚重“幕布”的角色,就显得极其自然和不动声色,可进可退。体育作为媒介的弹性和它的“润滑”作用得到了充分利用。
体育在上个世纪70年代“破解”了中国外交上的一道历史性难题。40年过去了,体育仍然在中国的外交和形象宣传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你知道哪些中国名人”的调查中,欧美人除了孙中山、毛泽东外,填写最多的是——姚明。事实上,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很多时候是从竞技体育,从夺得冠军,创造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身上得到的。许海峰的奥运第一块金牌、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刘翔110米栏的世界纪录、李娜闯进澳网决赛、丁俊晖的斯诺克英锦赛冠军等等。当中国国旗在奥运会、世界顶级赛事的赛场一次次升起,中国国歌一次次奏响的时候,中国的形象在不断地树立和日渐饱满。
中国的GDP超越日本,已居世界第二,而中国体育作为一种“软实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巅峰之作,彰显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今天的中国早已抛却了“弱国无外交”的时代,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回顾40年前的那段“乒乓外交”,感慨40年来中国的发展,中国体育的发展,真是“弹指一挥间”。◆何 北
庄则栋伸手瞬间
1971年4月,在名古屋第31届世乒赛期间,此前曾蝉联三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的庄则栋将友谊之手伸向了美国运动员,由此拉开中美乒乓球运动员握手的序幕。回想当年的“破冰之举”,庄则栋说,他在瞬间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从中国乒乓球队下榻的酒店到比赛馆需要15分钟车程。那天,中国队去训练,在车启动的刹那,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突然跳了上来。因为这是中国队的专车,所以我们非常奇怪——这个陌生人是谁?在他转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三个英文字母——USA。车上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都愣住了,他竟然是一个美国人。
“汽车启动后,车内鸦雀无声,面对不速之客,大家谁也不敢讲话。自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喇叭里整天广播的都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从1959年我们参加国际比赛,那时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跟谁握手都不能跟美国人握手,送给谁礼物都不能送美国人。总之,不能跟美国人有任何往来——当时那是我们的头号敌人美帝国主义。
“这种沉默持续了足有10分钟。我当时考虑,要不要理他?我想,他只是一名运动员,而且在我们参加世乒赛前,周恩来总理曾向我们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以这个原则对待当时的朝鲜、越南等友好国家的运动员肯定没问题,但拿它对待‘敌国’的运动员是不是合适?不过,我那时突然想起1970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对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讲过的一句话:‘现在我们要寄大希望于美国人民。’为什么毛主席早不讲,晚不讲,那时候‘要寄大希望于美国人民’?
“再有,我当时在中国乒乓球队的位置比较特殊,领导接见、进行表演等活动一般都派我参加。一些事情,做对了会受到表扬;做错了,最多也就是批评批评,不会太追究。面对那个美国人,我觉得他无非就是一名运动员,并不是决定政策的美国政府官员。这个时候,我决定要跟他打个招呼,不仅如此,我还选了一块杭州织锦作为礼物送给他,咱们是礼仪之邦嘛……”
就这样,庄则栋向那名美国运动员伸出了友谊之手。那时,庄则栋同美国运动员交往的动机非常单纯,他没有意识到他与科恩握手之后不久,中美两个大国因为小小的乒乓球走到了一起。◆林竹聪
不可不提的乒乓外交
2009年,中国的一件大事就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国体育报》如何配合国家大事进行报道?当时策划了以专版形式出现的“辉煌60年”系列报道,反映的都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体育界的重大事件、重要方面的工作或成绩突出的队伍。乒乓外交在体育60年中,当然是不可不提的突出事件。它已成为一座历史丰碑,屹立在那里。
不单是体育界,即便是整个中国社会60年的光辉历程,乒乓外交在其中也是书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非常关心中国的发展,但苦于找不到打通两国关系的渠道,无法跟中国联系……最后,打开这条通道的是两国乒乓球代表团的互访,是他们作出了巨大贡献。”
乒乓外交影响之巨大、之深入人心,使得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都难以忘怀——大到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再到中国体育回归国际体坛,小到把许多百姓培养成乒乓球爱好者。
还记得1971年名古屋世乒赛上,梳着小刷子短辫儿的郑怀颖那英姿飒爽的风采,浓眉大眼的庄则栋虎虎有生气的搏杀,正是这一个个生动的镜头吸引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喜欢上了乒乓球运动。于是,不管是在弄堂里用洗衣板搭就的简易球桌,还是学校体育课乒乓桌前排队打擂台,抑或是周末同学家长单位里的球台上,都留下了我打乒乓球的身影。
还记得在那届世乒赛随后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中,有一位留着长发的运动员科恩,他使我们惊讶:这个世界上还有男人披长发的。
记得第二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有一部彩色新闻纪录片反映这趟破冰之旅,使闭塞的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的风土人情。
这就是“小球转动地球”历久弥坚的乒乓外交,它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打开了许多百姓的眼界。我们在“辉煌60年”系列报道中把它记录下来了,并受到了好评,我作为该版的责任编辑觉得十分光荣。◆马艺华
镜头中的乒乓外交展
两年前,在第50届日本横滨世乒赛上,一组展览吸引了他的目光——毛泽东、尼克松手持乒乓球拍的玩偶,画有他们漫画头像的球拍,当年的《时代》周刊……那片曾经见证中美乒乓外交破冰的土地,正展出着与之相关的物品。
当时赴日采访的本报摄影记者倪敏哲清晰地记得,那是设在比赛场馆内的乒乓球博物馆,规模不大,但球拍演变过程、乒乓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都有展示和说明。“作为整个展览区域的一部分,中美乒乓外交有一个独立的展区,占据着相对醒目的位置。”他说。
“从远处就能看见毛泽东打乒乓球的大照片,”倪敏哲回忆起展区内容,还有一些老照片、纪念章和相关说明。“凑巧路过。”他说,“我们几个中国记者为了拍些比赛花絮,就在场馆里转来转去。”
在倪敏哲的印象中,这个由国际乒联主办的乒乓球博物馆在比赛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吸引了许多观众前去参观,“我认为组委会办这个展览主要目的是宣传乒乓球项目,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乒乓球的发展,但中美乒乓外交在世界乒乓球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不能被忽视的一页。”谈起对中美乒乓外交展区的看法,倪敏哲如是说。
如果不了解乒乓外交,也许会理解成类似现在的足球友谊赛,而不知道它对于东西方国家走出冷战进而推动世界发展的作用。
尽管倪敏哲对那段历史了解得不是很详细,但当看到这组中美乒乓外交的展览时,他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它有新闻价值,乒乓外交能在世乒赛上出现是个新闻点,值得一看,所以就用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了。”说起这些,倪敏哲不无自豪,“整个展区很吸引人,尤其是吸引我们华人的眼球。”
◆本报实习记者 李 雯
乒乓外交大事记
1971年
4月4日 在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期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无意间踏上接送中国队的大客车,中国选手庄则栋赠送他一面杭州织锦。
4月5日 中美两国运动员的接触引起媒体关注。
4月6日 世乒赛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邀请。
4月10日 美国代表团与部分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
4月13日 中美两国运动员在首都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
4月14日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决定采取五个对华政策新步骤,包括涉及赴美访问个人或团体的签证,放宽美国货币方面的控制等。
4月21日 周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发出访华邀请。
7月9日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
2月18日 尼克松启程来华,21日抵达北京,成为第一位访华的美国在任总统。
2月28日 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4月11日 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