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丽
2月19日晚,全国男排B组联赛展开最后一轮争夺,湖北队虽在主场3比0完胜河北,但仍以五胜五负积十四分的总成绩获得第四名,冲A的两个名额最后落到北京和福建的头上。
A组降到B组,再从B组杀回A组,每年湖北队都会这样起起伏伏,被外界冠以“升降机”的称号;而在十多年前,这个称呼却是“小国家队”。
曾经的“小国家队”
提起湖北男排,资深球迷不会忘记,这曾是支全国冠军球队。对此,湖北省男排主教练、前国家队选手陆诚有着最真实的感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曾是湖北男排历史上的“黄金十年”:1985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男排甲级联赛中,湖北男排首夺全国冠军。从那时起到1994年,湖北男排4夺全国冠军,还获得过3次全国锦标赛冠军,2次全运会季军。
那个时代是湖北男排发展成熟的黄金时代。当年除陆诚外,湖北队还有张仁江、曹茂稳、阎峰等入选国家队,而国家男排一度有3名首发主力队员来自湖北队,这令当时的湖北男排有着“小国家队”的美誉。
现在的“升降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男排联赛走向职业化后,湖北男排渐渐远离“黄金时代”,人才青黄不接,队伍断层,成绩下滑严重,每次参加全国联赛,湖北队总是为保级而苦苦挣扎。近几年,A组降到B组,再从B组杀回A组,每年这个队伍都会这样上下起伏。于是在排球圈内,湖北男排有了“升降机”的尴尬外号。
在B组比赛中,由于湖北队攻击实力确实雄厚,前任主教练张仁江和去年刚接过教鞭的陆诚临场应变能力强,令湖北男排在甲B联赛当中鹤立鸡群。然而面对把握机会能力更胜一筹的甲A队伍,湖北男排的经验欠缺、网上实力不强等问题慢慢暴露出来。加上在体育运动专业化向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大众排球热情逐渐下降,作为体育三大球之一的排球,淡出人们关注的视线;球队运营靠体育局的财政拨款和有限的赞助,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湖北男排的后备人才培养;球员更新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后备力量不足,现在只能到部分中学和体校中选择篮球人才;排球体育场馆逐渐商业化运营,训练场地萎缩,湖北排球发展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困境中重燃希望
经济上的困难还可以想办法克服,但人才的匮乏一直令湖北男排束手无策。上世纪湖北男排之所以能持续辉煌,缘于后备人才充裕。如今没有人才输送渠道,湖北队只好从其他项目挖人才,从其他省市找人才。“现在我们打联赛的15名队员中,湖北本地的只占一半!”陆诚说,目前一线队伍的年轻队员不少来自辽宁、江苏等地的业余体校。从外面引进人才也相当不易,都是别人筛选过几遍剩下的。
从去年开始,湖北省体育局篮排管理中心加强对排球项目的关注,采取科学选拔人才的方法,从青少年篮球队员中发掘好的排球苗子,开放更多的体育场馆供排球项目的发展,一系列的改变让这支处于新老接替时期的湖北男排重燃希望。
陆诚说,接下来,我们要好好总结,通过训练提升实力,锻炼磨合队伍,锻炼年轻队员,稳步提高技战术水平,逐渐形成队伍自己的特点,积极备战7月的全国锦标赛,更重要的是为下届全运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