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传统国粹缘何不敌跆拳道 武生是否就没有出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09:55  东方体育日报

  “武术生源真够呛!现在愿意学习武术的孩子越来越少,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上海长青学校陈指导如此抱怨道,“我们得好好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国粹都不敌什么跆拳道、空手道了,如今几乎没有孩子是一开始就自愿来学的,支持的老师、家长真的很少。”

  据陈指导介绍,如今的孩子们读书压力越来越大,基本没有孩子会自愿提出想练武术。

  而现在的政策也对武术学校选拔人才也相当不利,外地孩子(非上海户口)在上海是不能念高中的,即使武术成绩全市第一也无济于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张立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习武?

  一说到武术,大家马上会联想到电视剧里各路武林高手在空中飞来飞去,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各路明星在脑海中忽闪而过,刀光剑影间胜负已分。毫无疑问地说,武术是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的瑰宝。

  不少热血男儿之所以钟情于武术是希望自己更具阳刚之气,在拥有健美的体魄的同时身手不凡。而那些女孩子,为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也选择习武,在特殊情况下以防万一。这些都是练武的优势。不仅如此,学习武术还有更多潜在的、深层的好处。

  首先,武术作为一项从体能训练开始,慢慢技术难度升级的运动,需要功夫的日积月累,慢功出细活。因此,练武在极大程度上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孩子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习武,中学阶段开始出成绩。通过这人生最关键的十年成长期的训练,不难发现这些孩子在一些特殊、甚至是恶劣的环境下,适应能力会比没习武的同学强很多。因为在他们的课余生活中,掌握各种复杂的武术技巧和武术套路需要反复、坚持不懈的练习,这些对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抗打击能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使他们拥有比平常人更甚一筹的克服困难的意志。

  其次,武术训练对优秀的人格及宠辱不惊的性格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练习太极可以调心静气、放松心情。其实不止太极,只要是习武有了年头的人会更善于观察,遇到突发事件沉着冷静。换句话说,他们在对手出招时不会急于反击,见招拆招才是上策。

  也许很多人在一提到武夫时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莽夫,其实不然。,一个优秀的武者一定具有良好的武德,从不轻易出手,除非是除恶扬善。可以说,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敏捷度和警惕性。所谓武力太柔则虚,太刚则莽,武术是平衡柔和刚的,如同平衡人们性格中的急和散一样。因此,习武之人必定是刚柔并济、不急不躁,在技术与体能进步的同时,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在提高。生活中,他们具备助人为乐的品德,在各个方面勇攀高峰。

  武生是否就没有出路?

  如今,读书是孩子们的唯一重任。当然,课余练练乐器,下下围棋看上去也挺高雅。如果孩子的特长是体育运动,那说出去似乎有点上不了台面,往往被人嘲笑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辈。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忽视体育,武术是中华国粹这一说似乎没几个孩子知道了。

  在今年1月16日揭晓的2010年度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白云之帆》表演团队获未名人士精神奖。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观众们记住了帆上变幻的笑脸、跨栏、跷跷板、山峦、海鸥,为之惊艳。一片片白帆上,承载着武校孩子们美好的“飞天梦”。  

  去年11月12日夜,广州亚运会开幕后,《白云之帆》节目导演张大超、范逸文在候场区后台热泪盈眶,双手竖起大拇指,情不自禁地跪在孩子面前。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认为,如果这个节目(《白云之帆》)观众只有鼓掌,就是失败,只有观众惊叫才算成功。武校的孩子们做到了,他们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行动完成了这个看似比登天还难的节目,孩子们身上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就读河南少林寺边的塔沟武校,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从2009年7月31日正式开始训练,到去年11月13日离开,为准备亚运会开幕式,塔沟的孩子忙碌了470天。一年多的朝夕相处、700多个动作的反复磨合,1640人团结一心,共圆了云帆上的飞天梦。

  演员赵明回忆道,开幕式帆架高78米,有26层楼高。为方便训练,导演组在塔沟校园搭了个训练架,也有40米高。首次训练,起步高度就是30米。后来被安排到3号屏的孔建国描述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头晕想吐。

  “虽然说刚上去不适应,但心里还是想坚持一下,毕竟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首次训练,有人呕吐,据说还有人吓得尿了裤子,但没有一个人退出。试想换成是城里孩子来表演,又有几个能胜任呢?

  其实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28名塔沟武校的孩子就曾跟随张艺谋出现在“北京八分钟”的表演现场。随后,2180名塔沟学生还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太极拳表演。从“地球”到“白云”,武校的孩子们先后参与了上海特奥会、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多个重大活动。

  可以说,武术这项特长在河南很风光,武校的孩子出路真的不错。然而在上海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习武的孩子会是怎么样的呢?

 

  本地苗子缺数量 外地生源缺政策

  武校:一道两难的选择题

  长青学校坐落在上海的北外滩地区,是一所传统武术特长学校。十几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林高手”。然而今天,孩子们读书的压力越来越大,基本没有孩子会自愿提出想练武术。别的孩子都在读书,你跑去练武术了,落下的时间怎么补回来呢?

  本版摄影/撰稿 本报记者 张立

  外地孩子要留下必须进全国前三名

  “武术生源真够呛,现在愿意学习武术的孩子越来越少,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上来,陈指导就向记者抱怨道,“我们得好好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国粹都不敌什么跆拳道、空手道了,几乎没有孩子是一开始就自愿来学的,支持的老师、家长真的很少。”

  采访时,正值寒假伊始,不少外地学生都回家过年去了。长青学校训练场上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加在一起还不满20个。看着眼前一片萧条,陈指导不无感慨,无可奈何地表示:“那些外地的孩子今年回去了就不会再来了,因为在上海他们没户口,不能念高中。我又要从头开始培养下一批了。”

  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陈指导说自己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现在的政策规定外地孩子(无上海户口)在上海是不能念高中的。武术成绩就算是全市第一也没用。

  “如今政策是这样的,外地生源在上海读小学初中都没问题,但高中的话问题就大了,必须要全国成年组比赛的前三名才能留在上海。对我们这些一天就训练两个小时的业余队来说,这个可能性基本等于零。”陈指导解释说,每次自己带的孩子们有点出息了,可以参加大型比赛了,往往就是他们要上高中的时候了。但由于是外地生,只能回原籍读书去了,毕竟现在没有哪个父母会让孩子只有初中水平,不读书去练武术。

  由此,陈指导如今选材都尽量挑上海籍的孩子,那样就没有人才流失这一说了。同时,长青学校九年一贯制完成后,上海有不少重点高中仅以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录取武术特长生,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上海的孩子读书是没问题的,长青学校原本就不错,大家的成绩一般也不错,我们武术特长生在上海有不少重点高中是降低标准、择优录取的。而且长青学校的校长等领导对我们一直很支持,免费给我们提供场地,我们招收外地生源的时候也予以支持,每个学期都给习武的孩子颁发奖学金200~2000元不等。毕竟武术这门特长在这里已经生存了近20年。”说到这里,陈指导稍稍露出一丝欣慰的表情。

  但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上海的生源十分有限,选材的时候不得不降低标准,弹跳和灵活度一般的也只能凑合了。“我现在只能尽量选本地生,那样就没有了读高中就要回老家的问题。但上海的学生肯来练的就更少了,做工作做不通的很多,所以我只能凑合着选了。只要是愿意来练的,我基本就收了。”陈指导尴尬地说,“现在面前的菜就这些,只能看菜下锅了,总比没有要好,凑合吧。”

  其实,上海本地武术特长生在大学录取上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加分幅度很高。现在上海海事大学、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华东理工和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都特招武术特长生,标准是二级运动员(复旦除外,要求是健将级),市里比赛拿前三名就可以了。“本地生读书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在我这里练的绝大多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提到队里一向优异的成绩,陈指导开心地说,“去年的市运会我们代表长青学校拿了好几个冠军,大多数的孩子都拿奖了。”

  习武强身健体被越来越忽视

  虽然说在武术比赛上成绩不错,但真要达到专业的水平还差很多,仅仅是业余高手。长青学校的孩子每天的平均训练量就两个小时,对学习的影响真的不大,但孩子们身体素质立马就上去了。“我们平时就下午下课以后训练两个小时,然后大家回去吃饭,可以说是体教结合。读书累了,运动一下,劳逸结合。”陈指导表示这样的训练对身体真的很有帮助,学校发生流感或是水痘爆发的时候,队里没有一个孩子被传染到,倒是自己不小心患流感了。

  “孩子在这里练武术,身体素质肯定比普通孩子不是要好一点点。不夸张地说,孩子们一年都不会生一次病。前段时间流感流行,他们没有一个被传染到,每天都准时来训练。就这一点,学校老师也挺佩服我们的,都说练武术的孩子身体是真的好。现在这样的下雪天,我们的孩子没有感冒的。暑假连续38摄氏度的天也没人训练时候中暑。”

  所以说,练武术能强身健体,这是被证明了的事实。曾经有一幼儿园小朋友在参加武术训练前,创下因生病连打15天点滴、请假率高达50%的纪录。在坚持武术训练的一年中,他的身体变棒了,仅有一次打点滴的经历,并在小学的校运会上轻松获得200米、400米两个中长跑冠军。像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家长也表示:“能否获得名次并不重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一点,前几年有不少家长是因为孩子身体素质不佳送来练武术的,练了没多久,孩子的身体素质立刻上了一个台阶。“有的家长一开始是抱迟疑的态度的,不过送来练了没多久就发现孩子毛病也不生了,性格也开朗了,抗挫折能力也上去了,那就同意孩子练下去了。”但最近这几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学习的压力让几乎所有的家长在课余体锻健身和亚健康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们选材去做家长工作的时候,有一些怎么也不同意孩子练的,好说歹说练了之后孩子身体会很棒,不会生病都不愿意。也许他们对身体素质真的关心不多,如今的社会,唯一有用的就是学习成绩。有的时候我们前脚去挑选苗子,后脚班主任就和孩子们说不要去哦,这个有什么好练的,书读读好先。”面对这些家长老师,陈指导觉得很苦恼。

  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压力,大多数家长都选择让孩子埋头苦读,学习成绩似乎占据了所有,是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的全部,身体亚健康这一块不断地在被忽视,吃补品强身替代了最有效的体锻健身。除此之外,家长不愿意孩子练武术还有另外一些原因。比如说练武术的前期会比较辛苦,出成绩也没有乐器考级之类的那样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一位送13岁孩子练跆拳道的家长说,武术太难太苦,一开始就要压韧带,听到孩子叫唤很心疼。而且练武术要出成绩起码要好几年。而跆拳道招式简单好学,升级也容易,开始练的白带,到黄、绿、蓝、红、黑带,一级一级考,几个月就可以升一级,让人知道自己的水平和努力方向。

  林越 快乐习武的少年样本

  林越在长青学校读初一,是去年十运会的武术个人规定拳冠军,也是队里唯一主动上门要求练武术的。“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武术,喜欢看武侠片里成龙、李连杰那些会武功的飞来飞去,觉得既好玩又羡慕。”小林腼腆地笑了,对武术的喜爱溢于言表。

  出生于上海的他老家在江西,不过很少回去,父母都在上海做生意,对自己喜欢武术也很支持。还有爷爷,也对孙子的这个爱好表示赞赏。“我爷爷说剑乃兵器之王,所以我器械选了剑,练起来很帅。”全家都支持,小林的习武之路如鱼得水。每次学了新的套路都会回家表演给家长看。当然,父母除了鼓励,也希望他愈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武术之外,林越的读书成绩着实不错。“我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上,我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也就是中等偏上,我觉得读书和武术训练没什么冲突,读书是要靠自觉,只要自己会合理分配就行。”小林开始向我们介绍他读书练武两不误的经验,“因为知道放学后要训练,所以我在学校里比较抓紧,有空就把作业做掉一些,回家以后功课也不会很多,武术训练还可以放松心情,劳逸结合。”

  可惜的是小林没有上海户口,过两年他将面临升学还是回老家的难题。提到这个伤脑筋的问题,林越倒是很乐观。“就算到时候政策没有变化,在上海不能读高中,我父母也会竭尽全力让我读个私立高中或是职高什么的。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上海,他们也很支持我练武术。反正还有两年,到时候再看政策变化吧。”

  由于训练刻苦,林越偶尔也会受些小伤,一双手满是老茧,显得和他13岁的年龄有些不符。对此,小林觉得一点也无所谓。“习武都是会受些小伤,都真的都是很小的伤,好起来很快,而且练武术以后我的身体很好。现在是大冬天,前两天还下雪,我穿一件羊毛衫,一点也不冷。”

  提到前段时间拿了个上海市冠军,小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想到会拿第一名。“我的规定拳是不错,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但没想到冠军会是我,真的很开心。”拿了冠军之后,班级同学对他很是佩服,老师也对他青睐有加。走在校园里,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文静乖巧的男孩不仅读书不错,练起武术来也是把好手。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