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具有39年历史的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首个排球训练基地。中国女排每次出征大赛前,几乎都在那里做最后的封闭训练,因此有中国女排冠军的“摇篮”和“娘家”的美誉。
年过半百的王延辉和柴颖,因排球结姻缘。30多年前,作为北京男女排球队的选手,他们每年冬天都会随队到漳州基地进行冬训。昨天下午,这对专门报道体育的记者夫妻,时隔30多年后重回漳州“娘家”,追忆曾经洒下了无数汗水的青春岁月。
从厦门乘车沿着高速公路只需一个小时就抵达漳州。笔者是首次到访漳州,王延辉和柴颖则不同,眼前的与记忆中的漳州对他们而言有天壤之别。30多年改变了太多!
39年前,为配合中国首次排球大集训,漳州市仅用28天就突击盖起6块由煤渣、红土和沙子混合在一起的“三合土”场地的竹棚,供全国12支男女排训练,漳州基地由此诞生。
1976年中国女排重建,首任主帅袁伟民在漳州基地表示,要用五年时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此姑娘们付出了超人的代价。一堂训练课下来,身上就被泥土“撕掉”一层皮,石渣和砂子都会嵌进肉里。在没有暖气的夜里,棉被粘在伤口上,疼得无法入睡。
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由此开始了“五连冠”大业。曹慧英、杨希、陈招娣、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郎平、陈亚琼、梁艳,将“竹棚精神”升华为“拼搏精神”。
“80年竹棚被拆掉了,如果要留到今天,那该会多有意义啊”,基地副主任苏建武感叹道。在这位老排球运动员看来,拆掉的不仅仅是竹棚,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物证。
现在的漳州基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近年来新建的中国女排腾飞馆、中国女排训练馆及女排公寓,硬件设施非常好;北区主要是办公区,以及老旧的宿舍和场馆,包括一座“冠军楼”。尽管陈旧斑驳,甚至场馆顶棚已经能灌进雨水,但那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忆。
除了历史和名气外,漳州基地对中国排球人来说,还有一种独一无二“家”的感觉。就像王延辉和柴颖所言:“尽管离开了很久,但我们回到漳州就像回到了家,很亲切!”
据悉,目前漳州基地的训练接待量很大。除女排外,还包括乒球和羽球。同时还会接待一些比赛和会议。苏建武告诉本报,时常也会有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到这里训练和比赛。(《联合早报》王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