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摔举柔综述:举重柔道敲警钟 摔跤任重道远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25日08:27  华奥星空

  华奥星空讯 对于中国举重、摔跤、柔道选手来说,年度最重要的比赛当属世锦赛,而今年,广州亚运会也同样不容忽视。举重队在世锦赛和亚运会上虽然金牌不少,但也应看到其它国家同样进步明显。柔道和摔跤在世锦赛上均未见金牌,柔道尽管在亚运会上拿到两项冠军,值得注意的是女柔大级别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举重:诸强与中国差距缩小 廖辉李萍打破世界纪录

  作为一支金牌之师,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贡献了8块金牌(男4女4),但从今年的国际大赛看,世界诸强进步明显,即使在一些中国队的传统强项上,许多国家与中国的水平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9月,2010年举重世界锦标赛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中国大力士共收获了14枚金牌,其有男、女总成绩金牌为4块。11月的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夺得8个级别冠军,男队4冠与上届多哈亚运会相同,女子的4个则较之上届减少两金。

  世锦赛上,中国男举派出8位选手参加5个级别的较量,共夺得7项冠军,其中总成绩冠军2项,而上届世锦赛上,中国男举交出的答卷是12金,总成绩冠军5项。

  廖辉当属土耳其世锦赛上的最大亮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69公斤级金牌得主,上届世界锦标赛上,他囊括该级别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身为卫冕冠军,廖辉在抓举上因体重较重负于东道主选手纳伊后,在挺举中完全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最终以198公斤的成绩不仅拿到挺举金牌,也同时将总成绩冠军收入账下。

  该项目挺举纪录是另一位中国名将张国政在2003年亚锦赛上创造的197公斤,而廖辉凭借着挺举第二把的惊艳表现,刷新了张国政的世界纪录,同时让保加利亚悍将波耶夫斯基尘封11年之久的总成绩世界纪录作古。值得一提的是,廖辉所创造的69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也是土耳其世锦赛男子举重台上仅有的两项。

  另一项总成绩冠军属于吴景彪,这位21岁的小将以292公斤的成绩登上56公斤级总成绩最高领奖台,并且以132公斤获得抓举冠军。北京奥运会冠军龙清泉收获了挺举金牌和总成绩银牌。

  其余三个级别比赛中,中国选手均无缘总成绩冠军。62公斤级,世界纪录保持者张杰获总成绩亚军;77公斤级,总成绩最好名次也是吕小军的第二;85公斤级,北京奥运会冠军陆永仅排总成绩第五。

  女举方面,中国派出年轻小将参加了全部七个级别的角逐,七名选手平均年龄只有20岁,其中有四名为“90”后,她们共收获了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七枚金牌,其中总成绩冠军两项。

  陈晓婷是第二次征战世锦赛,这位福建姑娘六次试举五把成功,勇夺53公斤级三枚金牌,总成绩比她去年获得亚军的成绩涨了四公斤。58公斤级选手邓薇让人眼前一亮,17岁的她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她不仅以237公斤收获了总成绩金牌,并且以135公斤获得挺举金牌,抓举则是以102公斤摘得铜牌。

  此外,63公斤级、75公斤以上级,中国的欧阳晓芳、孟苏平分别获得抓举、挺举金牌,总成绩却分别只获得第三、第二。而48、69、75公斤级三个级别,中国未有斩获。

  从本次世锦赛可以看出,世界女子举重水平进步明显,全部7个级别均比去年世锦赛有所提高,如48公斤中,东道主老将塔伊兰以总成绩214公斤问鼎,这个重量比上届世锦赛提高了6公斤之多。75公斤级中,哈萨克斯坦的波多贝多娃表现出色,刷新了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而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名将曹磊曾是这一级别的冠军,但她的状态大不如前,另一女将李霞出战,仅列总成绩第五。随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崛起,中国女举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亚运会上,中国举重队本着为奥运练兵为目的,派出了新老交替阵容,共获8枚金牌(男4女4)。其中的最大亮点当属湖南姑娘李萍。4年前的多哈亚运赛场上,李萍便以224公斤的成绩获得了女子53公斤级金牌,并且以103公斤和230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亚运会前,女举53公斤抓举102公斤的原世界纪录,为朝鲜运动员李成姬上届亚运会所创,这次被李萍成功改写。该级别挺举130公斤的世界纪录本来就归李萍,经过广州亚运会,5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全部由李萍一人把持。而103公斤和230公斤抓举和总成绩也是广州亚运会举重场上仅有的两项世界纪录。此外,中国女举还夺得48、58、69公斤级四个级别金牌。

  男举几个中小级别,中国队表现强势,吴景彪获56公斤级金牌,不过285公斤的总成绩拿到世界范围内并不出色。张杰力压朝鲜的金恩国,以总成绩321公斤拿到了62公斤级金牌。奥运会冠军陆永获85公斤级金牌。77公斤级中,11运会冠军苏达金抓举因为只成功一把,仅排名第五,挺举三次失利,没有成绩。朝鲜运动员万金哲以总成绩348公斤夺冠。

  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举重队若想在2012年续写北京奥运会时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摔跤:世锦赛亚运会未摘金 小将收获宝贵经验

  今年的两大国际赛事世锦赛和亚运会上,中国摔跤队均没能拿到金牌。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队都有金牌斩获,放眼伦敦,中国队任重而道远。

  9月进行的莫斯科摔跤世锦赛女子跤共设48至72公斤级7个级别,其中奥运会项目为48、55、63和72公斤级。中国队派出7名选手参加了全部级别比赛,共收获一银一铜,奥运级别仅赵莎莎获得48公斤铜牌。赵莎莎是近来崛起的一颗新星,首次登上世锦赛的舞台,最终摘得一枚宝贵铜牌的表现可圈可点。59公斤比赛中,张兰摘得一枚银牌。此外,在72公斤级较量中,全运会冠军李丹出战,但她在复活赛中以2比3憾负西班牙选手冈萨雷兹,最终仅列第7名。男队方面成绩则是不尽如人意。

  亚运会上,以年轻阵容为主的中国队参加17个级别比赛,共收获了3银4铜。

  中国女子摔跤队员参加了全部4个级别的角逐,四位选手均为首次踏上亚运会之旅。72公斤半决赛,李丹战胜日本摔跤的旗帜性人物滨口京子令人刮目相看,但决赛中她不敌蒙古选手纳兰其米格最终获得一枚银牌。在55公斤级比赛中,张兰摘得银牌。63公斤级复活赛中,陈萌用时18秒将两届世锦赛冠军、日本的西牧未央击败,铜牌争夺战战胜印度的孔杜。21岁的赵莎莎则在48公斤级1/4决赛憾负五届世界冠军、日本老将坂本登美无缘奖牌。

  广州亚运会男子摔跤共设自由式、古典式14枚金牌,中国男摔拿到一银三铜。古典式120公斤比赛中,刘德利获得亚军。古典式55公斤级较量中,黎淑金摘得一枚铜牌。此外,高峰、梁磊分别在自由式60公斤、120公斤比赛中各获得一枚铜牌。

  纵观中国摔跤2010年的表现,尽管未能在大赛中摘得桂冠,但小将们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这些参赛经历也对为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积累了宝贵的大赛经验。

  柔道:新老交替仍未完成 女柔优势敲警钟

  经过2009年的蛰伏,2010年成为中国柔道队备战伦敦奥运周期的重要一年。但在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上,中国队的表现亮点不多,令人担忧。

  今年的柔道世锦赛于9月在东京进行,冼东妹退役,佟文正在禁赛期,中国队派出秦茜、杨秀丽、刘欢缘等参赛,最终获得两银一铜,这个成绩也是继1999年世锦赛11年后再次一金未取。

  21岁的天津姑娘秦茜今年首次在世锦赛上亮相,她参加了78公斤、无差别级两项比赛,双线作战的她在两项比赛中均获得银牌。无差别级半决赛中,秦茜淘汰了雅典奥运会冠军、日本老将冢田真希,决赛却惜败于另一名日本选手杉本美香。无差别级争夺,秦茜决赛再碰杉本美香,又一次失利,获得第二枚银牌。北京奥运会冠军杨秀丽在78公斤级比赛中摘得铜牌。此外,刘欢缘在78公斤以上级排名第五,张俪川则在52公斤的较量中位列第7。

  男线方面8个级别中,仅有小将王皓在无差别级比赛中名列第七,让人眼前一亮,其余选手均被挡在了8强之外。

  柔道高手大多分布在亚洲,因此称亚运会比赛为世界级的较量并不夸张,而中国队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与日本7金、韩国6金的表现相比,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仅收获两项冠军。28岁老将刘欢缘一路过关斩将,决赛击败韩国的金枟儿蝉联无差别级金牌。吴树根则是登上48公斤级最高领奖台。

  颇受关注的秦茜在78公斤级决赛再次上演世锦赛一幕,负于杉本美香。杨秀丽则在78公斤半决赛中被韩国名将郑敬美放倒。

  男子方面,首次参加亚运会的王皓在100公斤以上级首轮、无差别级半决赛先后负于韩国选手金洙完和伊朗选手罗达基。广州之行,中国男子柔道仅有阿拉木斯摘得60公斤铜牌。

  中国男柔还未在奥运会上夺得奖牌,最好成绩是1996年亚特兰大的第五名。北京奥运会,中国因东道主身份男柔获得满额参赛席位,但无一人进入前八,在2008年底便被送往日本培训的王皓则让人看到一丝曙光。

  自1992年女子柔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中国队每届都有金牌进账,五届累计获八金,整体成绩仅次于日本。其中最大级别则独领四冠,创奥运会设立女柔项目以来,一支队伍在一个级别中累计夺金之最。2006年多哈亚运会,中国柔道队取得5金4铜,北京奥运会则是创造了3金1铜的历史最佳战绩。但那之后,所有队员都在备战全运会,与之相对比,其它国家选手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国际级比赛锻炼,而全运会后,中国女柔的新老交替一直未能彻底完成。如今,距离2012年伦敦奥运会所剩时间仅有1年半,如何加快新老交替步伐、找到领军人物,力争重塑辉煌是摆在中国柔道队面前的重要课题。(张矣韵)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0年体坛总结专题 

更多关于 摔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