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石善伟 通讯员亚残宣)“在别的城市,红绿灯的盲音听起来很像噪音,在广州不一样,盲音都很温柔。”昨天,四名残障记者亮相亚运城主新闻中心举行的发布会,分享了他们在广州采访亚残运会的故事,以及对广州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感受。
四名残疾人记者分别是解岩、杨青风、傅高山、孙志远,都来自“1+1”(北京)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在他们抵达广州时,本报曾率先独家报道。在采访亚残运会期间,他们本身也是媒体追逐的焦点。亚残运会临近结束之际,谈起对广州的感受,几名记者赞不绝口的,首先就是广州人性化的无障碍设施。
最欣慰:
红绿灯盲音“很温柔”
盲人记者杨青风介绍,在采访亚残运会之余,他曾经和另一名广州本地的盲人朋友一起,在没有健全人协助的情况下,对广州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过一次实地体验。 “盲人上路,过马路和等公交车是最头疼的。”所以他安排的体验路线,是从东升医院到员村,中间需要换乘一次公交车,全程约一个半小时。
“一名广州盲人朋友安慰我不用怕,说在广州过马路很轻松。”杨青风起初不信,后来发现果然如此:广州信号灯的盲音分成三种,“嘟……嘟……嘟”的慢声表示红灯,快声表示绿灯,而“嘟嘟……嘟嘟”则表示黄灯,盲人很容易分辨,这让过马路容易许多。
“很多城市的红绿灯都有盲音功能,可其中不少只是摆设,不一定能响。红绿灯可以发声,同时又方便盲人区分,广州这一点做得确实很棒。”杨青风的这番话引来了孙志远的赞同,后者补充说,“在别的城市,红绿灯的盲音听起来很像噪音。在广州不一样,盲音都很温柔。”
最触动:
报站器换代采纳“盲”意
在体验过程中,杨青风和朋友还发现了遥控报站器,能让公交车“开口说话”。他介绍说,在公交站等公交车时,盲人最苦恼的是不知道来的是哪一路公交车,该不该自己上车。
有了报站器后,如果同时来了几辆公交车,盲人只要一按键,机器就会用声音报出这几辆公交车的线路;盲人再按下相应的数字键后,相应的公交车就会“开口喊”,比如“4路车在这里!4路车在这里!”而且发出声音的喇叭就在公交车的车门处,这样盲人乘公交车大大地方便了。
盲人朋友介绍,这种报站器开始并不好用,现在用的已经是改良后的第三代产品了。“生产厂家真的会来收集盲人朋友的反馈意见吗?”面对记者的一脸疑惑,对方解释说,并不靠生产厂家,而是广州市盲协坚持一次次地和盲人们沟通,听取建议不断改进产品,以方便盲人出行。这件事对杨青风触动很大,他强调说:“社会为残障人做的好事有很多,效果却不同。只有保持和残障人沟通,才能将好事做得更好。”
最希望:
“比关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我相信,广州亚残运会之后,改善的不只是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关系,改善的更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先后采访北京残奥会和广州亚残运会,几名残障记者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对残疾人态度的变化,这被他们称为“软件上的无障碍”。
在他们工作地点开电梯的那位阿姨,就让弱视记者傅高山看到了这种变化:“一开始,阿姨看到这么多的盲人,有点不知所措;后来见得多了,每次都主动为我们开电梯;再后来,她有意让我们自己开电梯,这是一种信任和尊重;现在,每次见面我们都会聊上几句家常,她已经忘记我们是残疾人了。”这是残疾人突破障碍、融入社会、影响环境的胜利,也印证了这几名记者一直强调的信条——“比关爱更重要的是尊重。”